作者简介:黄晓静,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学、汉语语法。胡方芳,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学、修辞学。
编者按:本期文章以近14年(2005-2018年)中国知网(CNKI)发表的有关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111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先对其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展现该研究领域在发文量、研究机构和单位、来源期刊及研究主题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之后就研究主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内容分析,从学生、教师、管理者及测评者四个角度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研究发现,本课题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学生个体内部的认知因素、教师教学模式及方法、学科定性与定位、学生管理等方面。作者指出,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将越来越受重视,今后应该在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上有更多创新;应充实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范围;应突出预科“强化”与“专业”的特色,使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更加全面、细致且深入。
一、引言
预科教育即大学前的预备教育,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即来华留学生在进入本科学习专业前所进行的大学基础预备课程的学习。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始就已存在,但直到2004年首届“中国大学预科教育研讨会”召开,才将预科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正式提出。大会指出:“大学预科教育对于来华留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十分必要,不仅要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与专业知识的接轨,达到能够接受专业教育的水平,以确保国际生学历教育的顺利进行。”2005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在天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3所高校开展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预科教育试点工作;2009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9月1日起,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新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开展预科教育,指定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接收院校(以下简称“预科院校”)为7所;2015年预科院校增至10所;2019年教育部再次新增7所高校承担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工作,至此,预科院校共17所。
十多年来,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大预科院校的教师在教授课业、管理学生之余,也对来华预科生这一特殊的学习群体、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这一特殊的领域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研究。本文旨在梳理业内专家在本领域所做出的研究成果,使读者对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现状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同时对本领域的可行性研究课题有一个清楚的预见。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一是借助CNKI(中国知网)提供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平台,对发文量、研究机构和单位、来源期刊等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以图表形式呈现,对研究态势进行整体性、客观性的描述。二是建立分析类目表,对论文研究的主题进行归类,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述评及展望。
(二)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所选取的论文均来自CNKI(中国知网),发表时间设置为200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①,输入主题词“来华、预科”或“留学、预科”,共计检索文献数量213篇,剔除会议发言、考察报告以及内容无关论文(部分题名包含“留学、预科”的论文是关于中国出国留学预科生的),最终确定研究样本共计111篇,其中包括硕士学位论文34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及期刊论文75篇。
三、从论文统计看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的现状
研究样本的基本信息一般包括文章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期刊名称、发表年度等。以上述类目为指标,将本研究领域的论文综合进行量化统计研究,能客观呈现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论文发表年度趋势分析
发文量是反映科研产出的一个重要指标,借助CNKI(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平台,可得到2005年至2018年有关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发表年度的分布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预科教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科研成果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2006年为空白期,当时试点院校仅3所,且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故鲜有研究成果。2007-2011年为萌芽期,有少量论文见刊,但关注度仍相对较低。随着2009年教育部发文正式开展预科教育,预科教育研究团体日益壮大,自2012年始,发文量明显增加,2016年高达21篇。截至2019年9月,预科院校已增至17所,可以预见今后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
图1 2005-2018年发文数量情况
(二)论文作者所在机构及地区分析
通过分析论文作者②的工作、学习单位,我们发现,作者大多是来自教育部指定的预科院校的教职人员、管理人员或研究生,这与我们的预判一致。将发文作者所在机构进行量化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发文(3 篇及以上)作者所在机构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教育部指定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培养院校对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均有涉足,这些院校代表了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院校尤为突出。除此之外,我们发现一些非教育部指定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培养院校也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其研究主要有三类。①某些拥有优势专业或特色学科的且具有自主招收来华预科生资格的院校所做的研究。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所进行的预科生培养的思考和尝试;北京大学依托优越的教育资源,对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已有多年的实践与研究。②某些地方政府奖学金来华预科生培养院校所做的研究,如在国家政府奖学金预科教育大趋势的推动下,上海市教委于2012年在上海师范大学设立“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学院”,承担了在上海高校进行本科阶段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的预科培养任务。③本科接收院校所做的研究,综合预科生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情况及培养要求,反思预科培养院校应如何进一步完善培养措施。
(三)来源期刊分析
在111篇研究样本中,排除36篇硕博学位论文,共计75篇学术期刊论文,刊载于44种期刊。其中CSSCI来源期刊③论文7篇,占总学术期刊载文量的9.3%,非CSSCI来源期刊论文68篇,占总学术期刊载文量的90.7%。CSSCI来源期刊刊名及载文量如表2所示。
表2 CSSCI来源期刊分析
可见学界认可度较高的CSSCI来源期刊收录来华预科教育类论文比例较小,对此类研究关注度也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除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论文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海外华文教育》《华文教学与研究》等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刊物共收录了25篇来华预科教育类论文,约占总学术期刊载文量的33.3%。可以预见“来华预科教育”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一个发展大趋势,受关注度将日益提升。
(四)标题类目分析
以四类不同群体为研究视角,我们将学生、教师、管理者、测评者作为宏观维度,并在每个大类下对样本标题进行中观及微观分类,得出具体类目如表3所示。
表 3 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论文标题类目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研究热点集中在个体内部因素中的认知因素(如学习策略的分析)、教学模式及方法中的通用汉语、学科管理中的学科定性与定位、学生管理中的管理模式的探讨等方面。而外部环境因素中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科管理中的课程设置、师资管理中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从论文内容看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的现状
将表3中的论文标题类目细分后,深入研读论文内容。我们分别从学生、教师、管理者及测评者四类群体出发,搭建研究框架,梳理了以各类群体为研究角度的已研究的内容和尚未研究的内容(尚未研究的内容在图表中以斜体加下划线形式表示),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以学生为研究角度的论文内容分析
(一)以学生为研究角度
按照埃利斯(1999)的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二语习得是由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两方面有关的多种因素产生的。因此对学习者的研究也可从个体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展开。其中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及情感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可分为课堂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由于来华预科留学生群体大多为中学毕业生,年龄分布较集中(多为20岁左右),且单纯的性别差异与学习之间关系的参照价值并不大,故鲜有学者从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出发单独进行研究。从认知因素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方面,目前针对语言要素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涉及汉字学习,如李佳蓉(2016)对来华预科留学生汉字学习进行个案跟踪,总结书写偏误,认为在字词记忆上回忆默写法比重复抄写法更有效,且汉字学习成功者更多使用元认知学习策略。而对于预科留学生语音、语法、词汇方面学习策略的研究尚未涉及。针对言语技能学习策略的研究较为成熟,如张晓蕊(2016)以山东大学的来华预科留学生为例,探索出了汉语学习中的听力难点和障碍,主要有词汇、语境、文化背景知识、语法等语言内部因素及听力焦虑、听力微技能缺失、教学等语言外部因素。蔡燕、王尧美(2013)利用汉语听力策略调查量表收集了来华预科留学生听力策略使用情况的数据资料,并将策略使用情况与其HSK听力成绩相结合进行推断性统计,发现大部分听力策略与听力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李玲(2015)、高曼(2015)也对来华预科留学生的听力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鉴于来华预科留学生汉语写作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吴剑(2012)对来华预科留学生的写作策略进行了探讨,调查发现预科留学生在写作前、中、后阶段分别采用识别策略、补偿策略和反馈策略。张晶、王尧美(2012)对来华预科留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了调查,并将策略使用情况与HSK考试中的阅读成绩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认知策略与学生HSK成绩有显著相关性,元认知策略与学生HSK成绩没有显著相关性。由于HSK考试与预科教育结业考试均包含了对听力、阅读和书写三方面的测评,故对这三部分的关注度较高,而两项考试的考核标准中并未将口语纳入考查项,因此研究者对口语学习策略的关注度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赵琪凤(2016)对来华预科留学生的口语水平进行过调查和细致描述,发现来华预科留学生群体的汉语口语水平普遍偏低。此外,认知因素中的智力、学能、认知方式等子项尚未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个体情感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学习动机方面,李向农、魏敏(2015)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得出来华预科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七种动机类型,即内-外混合型动机、个人发展动机、教师因素动机、社会因素动机、学习情境动机、移民动机和考试动机。对于学习者学习态度及性格方面的考察尚未发现。
对外部环境的考察主要集中在课堂学习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王宪伟(2012)对来华预科生发放关于课堂环境感知方面的问卷并进行访谈调查,总结分析后建议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及平等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朱颖(2014)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出发,对来华留学生预科汉语课堂环境进行探索研究,研究发现教师对课堂环境的满意度高于学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关注集中在校园及社会的跨文化适应方面。祝婕(2013)认为要做好跨文化适应工作,首先必须清楚了解留学生的受教育背景、所处地理环境、日常生活及其自身条件,并适时给予关心和指导;孙洁(2015)指出应从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水平、丰富课程内容、强调教师职能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四个方面来促进来华预科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对学生外部环境适应的研究较多采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能反映一定的共性,但问卷质量、样本对象及样本分布等对结论影响较大。与之相对的质性研究方法,对被研究者进行整体性探究,对个体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深入访谈,今后可作为有益的尝试及补充。
(二)以教师为研究角度
以教师为研究角度,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教学模式及方法、教材编写(见表5)。其中,对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探究常以某一门课型为依托。如赵姗姗(2012)将任务型教学法带入汉语课堂;尹彤迪(2016)将戏剧化教学法引入医学汉语课堂;李其芳(2017)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科技汉语课程;张义(2015)提出建立内容为主导型课程体系,处理好通用汉语与专业汉语教学之间的衔接。值得注意的是李向农、万莹(2013)提出了“留学生预科汉语模块化教学模式”,并将之运用到华中师范大学的留学生预科汉语教育实践中,稳步提升了结业考试的合格率。上面提到的任务型教学法、戏剧化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容为主导型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模式等均为教学模式和方法类的有益尝试,随着国内外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今后将会有更多更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被引入预科汉语教学课堂。另有学者单独从某类课型出发,思考各类课型在预科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策与创新方式等。主要涉及通用汉语课程中的综合汉语课,专业汉语课程中的科技汉语课、医学汉语课、经贸汉语课,以及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中的物理课和化学课,但并未涉及通用汉语课程中的口语课、听力课和阅读课,专业汉语课程中的文科汉语课以及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中的数学课等。
表 5 以教师为研究角度的论文内容分析
由于预科汉语教学课程可分为通用汉语、专业汉语及专业基础知识三类,故对教材编写方面的研究分析也可从这三方面展开。目前对教材编写方面的探讨主要围绕科技汉语和医学汉语展开。单韵鸣(2008)以《科技汉语阅读教程》系列教材为例,对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进行了思考,她认为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编写必须注重知识系统化和专业规范化,学科的基础性和时效性相结合,注重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程乐乐、朱德君(2008)认为医学汉语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通用汉语教材编写的一般原则,同时考虑专业汉语的特点,尤其注意教材内容的交际性与针对性。目前多数预科院校通用汉语课程使用教材缺少针对性,因此尚未找到对于通用汉语教材的研究。此外,专业汉语中的经贸类、文科类以及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汉语教材研究尚未发现。专业汉语教材及专业基础知识教材是预科汉语教材的一大特色,既不同于针对所有留学生的通用汉语教材,又不同于针对中国学生的专业教材。在编写原则、编写方法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应引起学者们更多关注。
(三)以管理者为研究角度
以管理者为研究角度,学者们先从顶层设计出发,在把握整个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统筹推进(见表6)。首先学者们对学科进行了定性与定位,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预科教育是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衔接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胡红洁、李有强,2013)。此外,韩志刚、董杰(2016)还认为公费留学生预科教育是一项为国家对外交流事业服务的基础工程,是实现外国中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跨文化衔接的介入环节,是汉语国际教育中介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兼具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特殊教育类型。在课程设置方面,来华预科留学生接收院校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但对这方面的探讨研究并不多见。
表6 以管理者为研究角度的论文内容分析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故教学管理也可从师资管理、学生管理与培养两个大方面进行。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的支撑力量,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特殊性质对从事预科教育的师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韩志刚、董杰(2013)认为目前预科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合格的复合型专业汉语课教师和专业知识课教师,并提出应通过培训与培养相结合的途径来加强预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设想。许涓(2014)以四所预科培养院校的师资队伍相关数据为基础,构拟了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院校(理工类)师资队伍评估方案。
从学生的管理与培养出发,研究者们以纵向或横向的角度对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葛青(2012)以德国汉堡大学预科教育为例对德国预科教育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得出了一些对我国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启示,如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教育、生活咨询和心理咨询等服务。田维军(2013)从东北师范大学外国留学生预科部的实践经验出发,介绍了辅助教学中的汉语志愿者管理模式,认为此管理模式能更好地实现预科教育的高效化。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者或以本院校为观察视角,或细化到某专业方向,对自身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对于今后的预科教育发展,研究者们也分享了各自的建议与展望。白迪迪等(2017)建议增设中医院校来作为预科教育的承接院校,且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重心应由公费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向自费来华留学生倾斜。胡红洁、李有强(2013)也认为应更加重视自费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此外,还应将来华留学生中的研究生预科教育纳入管理行列,实现全覆盖式的预科教育。部分学者还呼吁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内部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文化冲突,提升文化认同感。这些建议对预科教育管理者今后政策的制定及日常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四)以测评者为研究角度
目前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所参加的考试主要有三类(见表7),由权威机构和专业队伍研制的预科教育结业考试、汉语水平考试(HSK)两项标准化考试,以及由本院教师自行命题的各类非标准化的学期考试(如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表 7 以测评者为研究角度的论文内容分析
自2005年至2013年,预科教育结业考试还未研发面世,HSK为预科留学生结业考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近年虽未在预科留学生的结业条件中对HSK成绩提出要求,但大部分本科院校仍将通过HSK4级或HSK5级作为入学门槛之一,故一直以来HSK考试受到了预科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
许歆媛(2013)以同济大学预科留学生为例,从国籍的角度对参加HSK考试(特别是HSK4级考试)的来华预科留学生得分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学生成绩所反映出的国籍或地域差异比较明显。
由于HSK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涵盖面较单一,未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王佶旻(2015)等语言测试方面的研究者提出了建立全国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标准体系的构想,并勾勒出了该体系的具体框架。2013年6月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基础汉语考试”首次在全国7所预科院校进行了试测;2014年起,该考试在各预科院校推广;2016年,预科教育结业考试最终被确立为衡量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生结业水平的唯一标准。王佶旻等(2014)对考试设计、考试实施、分数解释、选拔标准制定等各项工作进行了解释说明,并认为“基础汉语考试”较好地满足了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基础汉语教学成果的考核与对学生汉语水平的评测的需求。目前对于预科教育结业考试的研究仅限于综合汉语统一考试中的基础汉语部分,对于专业汉语部分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汉语考试的研究尚未出现。而恰恰这部分考试比基础汉语考试部分难度更大,学生失分更多,也正是学生及教师更期待了解的。
学期考试作为非标准化考试,在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有所欠缺,故鲜有学者以学期考试成绩为参照对预科学生进行研究。
五、评述及展望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加深了对预科教育的性质、定位和目标的认识;设置了理工、医学、经贸、文史各大预科教育的专业体系;完善了教学大纲并编写了针对预科教育的专业教材;培养并稳定了预科师资队伍;实施了统一的预科教育结业考试;预科院校由最初的3所试点稳步扩充到目前的17所等。对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研究做进一步的概括,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发展趋势看,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研究将越来越得到重视。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数量持续上升。据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⑤,2018年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占总数的52.4%,首次超过来华接受非学历教育的留学生。预科教育是留学生进入本科专业学习前的必经阶段,可以预见,来华接受预科教育的留学生也将同步增加。随着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参与预科教育的人员日益增多,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研究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及质量上也将更上一个台阶。
(2)研究理论与方法多样,但借鉴多,创新少。目前国内大学预科教育可大致分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华侨预科教育和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三类,其中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国外尤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预科教育体系也已较为成熟,并已建立了国际性预科教育的规定与标准。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起点高,能横向借鉴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及国外发达国家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培养经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在教学模式和研究方法方面,我们发现部分学者借鉴了国外的理念,服务于预科教育的需求,但从预科教育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原创的理论及教学方法仍不多见。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法的到来,第二语言教师纷纷探求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新理念和新途径。作为预科教师,我们也应投身于时代浪潮,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寻求可运用于预科教学实践的新理念和新途径。
(3)研究框架较完整,应充实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范围,发掘新的研究点。根据前文我们发现,在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的大框架下,从学生、教师、管理者及测评者四个角度出发的研究内容均有涉及,且在部分领域已全面铺开。如以管理者为研究角度,对整个学科的定性和定位有深刻的讨论,并得出了一致性的认识;以学生为研究角度,对学生认知因素,特别是言语技能方面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也已较为完备。但在其他一些方面仍没有学者涉足研究,如以学生为研究角度,对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以教师为研究角度,对专业基础知识(物理类、化学类、数学类)教材的研究;以测评者为研究角度,对专业汉语及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汉语考试的研究等。此外,各预科留学生接收院校很少联动合作,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资源共享大平台,共同寻找新的研究点,如开发预科留学生专业汉语语料库,全方位探索来华预科留学生在专业汉语学习方面的特征,利用互联网技术合作推出一系列的线上精品课程,进一步促进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学科建设。
(4)研究特色不鲜明,研究优势未得到凸显。来华留学生预科教学与普通的汉语进修最大的不同在于形式上的强化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换言之,“强化”与“专业”是预科教育的特色和优势。纵览111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我们发现虽然“强化”一词在部分论文中有所提及,但对于如何进行强化教学及强化教学的相应管理模式却少有讨论。此外,虽然通用汉语的研究在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学者们开始聚焦专业汉语及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但这一转变并不明显。我们认为,原因之一是承担专业汉语及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的教师背景的复杂性。根据许涓(2014)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目前各预科院校专职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在49.0%-63.0%之间。据了解,大部分预科院校通用汉语课程由专职的语言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而承担专业汉语类及专业基础知识类课程教学的部分教师或缺乏专业知识背景,或并非预科院校专职教师。任课教师专业背景的局限性或工作性质的不稳定性,也造成了专业汉语及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研究的薄弱。今后预科院校在进一步扩充复合型专业汉语课教师的基础上,应更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预科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工作的推进,预科教育研究逐渐深入,同时预科教育的研究成果也能反哺实际的预科教育工作。如有学者提出的增设中医院校作为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承接院校、建立全国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标准体系等建议都已由构想付诸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一批批“预科人”的奋斗,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将日益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助力国家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办学,同时自身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附注
① 检索日期为2019年3月18日。
② 指论文的第一作者。
③ 参考2017-2018年度CSSCI来源期刊目录。
④ 教材编写主要涉及专业汉语类的科技汉语和医学汉语,分别为3篇和1篇。
⑤ 详见教育部官网: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参考文献
[1] 埃利斯,1999.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白迪迪,等,2017.关于高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18):50-51.
[3] 蔡燕,王尧美,2013.来华预科留学生汉语听力策略实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1):29-37.
[4] 程乐乐,朱德君,2008.医学汉语教材编写刍议[J].海外华文教育(2):40-46.
[5] 高曼,2015.上海师范大学预科留学生听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OL].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04-10]. 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01c3dcd0c5a71b78dfccad17dfff5ea7&site=xueshu_se.
[6] 葛青,2012.对中国留学预科教育模式之探索:德国汉堡大学预科教育模式的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47-149.
[7] 韩志刚,董杰,2013.试论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师资问题[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处.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45-148.
[8] 韩志刚,董杰,2016.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定位和定性[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3):7-10.
[9] 胡红洁,李有强,2013.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4):136-138.
[10] 李佳蓉,2016.来华预科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个案研究[D/OL].济南:山东大学[2020-04-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2-1016160274.htm.
[11] 李玲,2015.来华预科留学生汉语听力元认知策略调查研究[D/OL].济南:山东大学[2020-04-10].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ddb412e544a3e81fe2c93b35083cd9c9&site=xueshu_se.
[12] 李其芳,2017.预科教育翻转课堂研究:以“科技汉语课程”为例[D/OL].天津:天津大学[2020-04-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56-1018059158.htm.
[13] 李向农,万莹,2013.留学生预科汉语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176-181.
[14] 李向农,魏敏,2015.来华留学生预科汉语学习动机类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4):92-96.
[15] 单韵鸣,2008.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以《科技汉语阅读教程》系列教材为例[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31-37.
[16] 孙洁,2015.来华预科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实证研究[D/OL].济南:山东大学[2020-04-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2-1015374847.htm.
[17] 田维军,2013.对外汉语辅助教学中的汉语志愿者管理模式评述[D/OL].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04-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00-1013363717.htm.
[18] 王佶旻,2015.建立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标准体系的构想[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1):76-82.
[19] 王佶旻,等,2014.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基础汉语考试”试卷设计与质量分析[J].中国考试(2):19-25.
[20] 王宪伟,2012.来华预科留学生课堂环境的调查研究[D/OL].济南:山东大学[2020-04-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2-1013140296.htm.
[21] 吴剑,2012.来华预科留学生汉语写作策略探索[J].华文教学与研究(2):47-55.
[22] 许涓,2014.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院校(理工类)师资队伍评估方案研究[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3):64-71.
[23] 许歆媛,2013.不同国家预科留学生的新HSK考试成绩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同济大学预科留学生为例[J].中国考试(8):48-54.
[24] 尹彤迪,2016.戏剧化教学法应用于来华预科生医学汉语课的教学设计[D/OL].济南:山东大学[2020-04-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2-1016204091.htm.
[25] 张晶,王尧美,2012.来华预科留学生阅读策略调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25-32.
[26] 张晓蕊,2016.强化模式下初中级留学生汉语听力难点与障碍研究:以山东大学来华预科生为例[D/OL].济南:山东大学 [2020-04-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2-1016204096.htm.
[27] 张义,2015.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中“内容为主导”型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9.
[28] 赵琪凤,2016.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口语水平调查及其教学启示[J].世界汉语教学(3):368-378.
[29] 赵姗姗,2012.结合任务法的来华预科生医学汉语课教学设计[D/OL].济南:山东大学[2020-04-1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22-1012465791.htm.
[30] 朱颖,2014.来华预科留学生汉语课堂环境实证研究[D/OL].济南:山东大学[2020-04-10].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634e28b8a53797f8b73ee591c413cdee&site=xueshu_se.
[31] 祝婕,2013.论来华预科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