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 | 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字体:     日期:2020/06/02 10:00:00    刘利/文    点击:

作者简介:刘利,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2019年初,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揭开了“新文科”建设的序幕。新文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高校理论界和高校管理者展开了广泛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不少高校相继召开专题研讨会并出台举措,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理念,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于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着力“解决整个文科教育长期以来积累的弊端,从而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中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培养适应时代与国家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新文科建设是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质量、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战略举措,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意义重大。诚然,关于新文科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对于诸如新文科新在哪里、怎么建、对教师和学生有什么新要求和新影响等问题,也没有形成清晰具体的结论。但是,作为革新传统文科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新思想,高等教育领域对它的重要意义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则是可以肯定的事实。

 

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需求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技术等很多技术的突破,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并催生新业态,对人才提出新需求,倒逼传统专业优化升级或建设新专业等。同时,科技革命也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往遵从提出问题、搜集数据再进行验证的逻辑,今天则可以是“先有大量的已知数据,然后通过计算得出之前未知的理论,更多关注的是问题或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传统的文科教育必须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2.国家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伴随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提升国家软实力、巧实力和世界范围的话语权,亟须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全球治理,适应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人才。同时,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研究者、传播者,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文科教育与时俱进,优化升级。

 

3.学生发展需求

文科专业人才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使用智能工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今天的学生,比以往更加追求个性化发展,有更多个性化需求,而以往不同院系专业之间的森严壁垒,使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共享优质资源,普遍存在着有的学生吃不到,有的学生吃不饱的情况,从而限制学生发展的自由度。另外,由于以往文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对应,一些学科专业低层次重复建设严重而有些学科专业社会急需却发展缓慢。而且,不少文科专业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过于强调理论和思辨能力,忽视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文科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因此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新文科建设大有必要。

 

4.高校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文科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文科人才,要求高等教育文科建设更加注重价值层面的培养。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校面临着招生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亟须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传统文科进行转型升级。另外,目前高校院系专业之间的壁垒导致强势专业和弱势专业难以整合,需要打破壁垒,以强带弱,以弱补强,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发展。总之,传统文科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高校应将新文科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契机,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不断探索实施路径。

 

新文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原则

 

新文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本文仅就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做好专业建设谈一些初步的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有必要回溯新文科概念的内涵,就是追问新文科究竟新在哪里。对此,我们认为至少有3个方面是不应忽视的,学校的专业建设也应当紧紧围绕着这3方面展开。

 

1.以新的功能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深化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顺利推进实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已成为社会共识。新文科应助力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这是时代赋予文科的新功能新定位,也是国家对文科高等教育寄予的厚望所在。新时代的文科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而应该以培养在国际交流合作、服务经济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才为目标,以加强资政和服务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目标。新的功能定位赋予新文科专业建设以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专业设置及优化调整的重要准则和导向。认清这一点,对于非综合性的语言类院校来说尤为重要。

 

2.以新的融合为抓手进行专业建设

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决定我国高等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新文科建设在注重传统文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新兴研究领域和跨学科研究”,就是要构建新的学科专业结构。从量的角度看,我国的文科人才培养规模已经不小,但学科专业层面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等,重复建设情况比较严重。传统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或专业门类,学生没有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选择权。而新文科的专业建设,不仅要优化现有的专业设置,更要在文科内部打通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甚至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的边界,在文科与理工科范围内开展更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叉,形成开放包容的文科体系,实现学生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新提升。

 

3.以新的质量标准为保障进行专业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要遵循质量第一的原则。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亟须实现从数量先行到质量优先的转型,这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四新”建设的本身就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系统工程,因此新的质量标准也是新文科的重要内涵之一。不过,由于新文科建设作为一种顶层设计,目前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尚没有形成一定之规,因而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为新而新的情况,为此我们在工作中要特别重视把握质量原则。

 

新文科建设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文科建设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

 

1.处理好文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文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属性,新文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并不意味着文科的工具性将压倒人文性。做好新文科建设,要做到文科人文性与工具性二者的辩证统一。文科发展和文科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以文化人”,不同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不尽相同。新文科的“新”,应是人文精神内涵的新。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则是时代赋予文科人文精神的新内涵。新文科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新文科建设也要在文科服务国家战略、城市发展、新生业态等方面中有所作为,体现工具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2.处理好博通与专精的关系

新文科建设强调融合与交叉,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了,对专业水平的要求却不能降低。因此新文科建设中还要注重处理好博通与专精的关系。语言类院校在这方面尤其面临挑战,外语学科,尤其是小语种,专业性强,如何让学生既学好专业知识,又能拿出更多精力拓展知识领域、增强能力素质,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从教育实践来看,进一步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设计好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导师制等配套制度,使拔尖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在制度保障下取得预期成效。

 

3.处理好创新与质量的关系

新文科,要“孕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寻求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突破,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创新性是其重要属性之一。但是,新文科建设也要处理好创新与质量的关系,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忽视质量。高质量的创新最能体现新文科理念对文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高标准,因此新文科建设要始终将质量优化作为专业转型升级、再造创新的指导思想。唯其如此,才能将新文科建设这件好事切实办好。

 

北京语言大学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初步探索

 

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以语言文化教育和语言文化研究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近年来,学校从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生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以一流学科建设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专业革新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形成了具有新文科特点的专业建设路径。

 

(一)传统专业“复合化”

 

北京语言大学长期以来致力于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致力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但是北语的外语专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外国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相比而言,服务国家现实需求的复语专业和外国问题研究专业则比较薄弱,在培养“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外语专业面临转型发展的问题。近几年,学校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出发,以培养一专多能、一精多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专业之间的融合,推动传统专业朝着“复合化”的方向转型。

 

1.完善“语言+”培养模式

“语言”教育是北语最大的特色。在新文科背景下,学校推出了“汉语+专业”“英语+专业”“专业+外语”等多样化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又具备卓越语言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在公共外语教学方面,则增加了除英语之外的多语种公共外语课。目前除英语外,已开设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4个语种的公共外语课供学生修读,为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和有志于修读其他外语的学生提供了多语种学习机会。在复语教育方面,继开设英语+土耳其语复语、英语+西班牙语复语专业后,还将开设英语+罗马尼亚语、英语+印度尼西亚语以及“非通用语+外语”等复语专业。此外,还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日语、阿拉伯语等外语类专业作为辅修专业各双学位课程。

 

2.扶持国别与区域专业

国别区域学是针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人文、法律等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天然地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的特点。近年来,北语打破学科壁垒,汇聚外语、国际政治、管理学等领域的学术力量,不断推进国别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近3年来,阿拉伯语专业上报的关于阿拉伯国家的咨政报告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目前,阿拉伯语专业正以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为依托,积极筹建“联合国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验班”,旨在培养至少掌握两门外语,同时具有国际政治、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国际组织人才。

 

(二)新设专业“特色化”

 

新文科最大的特点是交叉与融合。在新专业建设上,既可以进行文科内部的交叉重组升级,也可以进行文科与理科的跨界融合。但是,后者对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来说比较容易操作,而对于学科和专业相对较少的语言类院校来说,则需要精准定位,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及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在这方面,北语有3个做法。

 

1.设立有特色的新专业

北语以语言及对外汉语教育为特色,学校不仅重点支持汉语国际教育、外语等优势专业,确保其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根据学校办学优势,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语言学”专业(设在语言学系),该专业以生物语言学为方向,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点。首批本科生全部从理科考生中录取,开设的课程除外语、语言学理论等文科课程外,还开设神经解剖与语言认知、语言与人工智能等交叉课程,以培养兼具现代语言学知识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语言学专门人才。

 

2.设置“语言+智能”跨学科专业

北语把语言类相关专业与信息科学相关专业进行整合,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语言智能”专业,形成了“语言+智能”的跨学科专业特色建设路径。语言智能被誉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语言智能专业的建设目标,就是满足语言智能的科学理论发展和社会服务对语言智能人才需求。在知识传授上兼顾计算机科学和语言科学,在技能培养上重视语言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在思维训练上兼顾形式化、计算化思维,培养对语言现象进行抽象化、泛化的能力。这些目标都与新文科提倡的学科交叉及跨学科融合的理念相契合。

 

3.搭建平台,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多年形成的院系专业壁垒,并不那么容易打破。从实践来看,搭建拔尖人才实验班等平台,是探索跨学科、跨专业建设,促成不同专业尤其是文理专业融合的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北语已建成4个实验班,除上文提到的外,还有由高级翻译学院和信息科学学院联合建立的翻译(本地化)技术实验班、商学院与信息科学学院联合建立的新商科拔尖人才实验班。前者培养的学生在熟练掌握外语和翻译技术的同时,还可以从事某些语言智能系统的开发和语言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后者则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同时具备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的新商科优秀人才。

 

(三)培养方案“立体化”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大多侧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思想、通识、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新文科建设倡导交叉融合、需求导向和创新精神,从价值理念、能力、素质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文科培养的学生要求具备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公民意识,具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使命感责任感,成为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以上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效为导向,强化通识教育,形成“思想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立体化培养方案。具体做法如下:

 

1.调整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

为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培养方案设立由六大模块组成的通识课程群,包括多语能力与文化沟通、文史经典与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和文明对话、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精神、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涵盖了人文、科技、艺术、政治等多个方面。同时,鼓励教师开设学科交叉性强的课程,努力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与道德判断能力,为未来参与公共事务做好知识储备。

 

2.增加思政、实践类课程的比重

外语人才负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要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问题意识、实践能力。针对这些要求,培养方案增加了思政、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目前占总学分比例的15%~20%),同时明确规定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可以换算学分。

 

按照上述思路制定的立体化培养方案,显然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知世界、改变世界的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跨学科能力,因而对新文科专业建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四)课堂教学“智能化”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对于文科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智能化时代的人文学科“应积极走进科技的疆场深处,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历史机遇”,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为文科建设服务。北语虽然是文科院校,但近年来一直努力将“互联网+”“教育技术+”等信息化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推进课堂信息化革命,帮助学生养成新时代必备的信息能力与素养。

 

1.提升硬件设施水平

近几年,学校相继建成了智慧教室和智慧语言实验室,集智能物联、智慧教学、课堂录播、智能门禁、电子班牌等各个系统为一体,现已全部投入教学使用,为师生营造人性化、智能化的教学空间。

 

2.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一方面搭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北语慕课”教学平台,建设精品慕课,打造线上金课。一方面以智慧教室建设为条件保障,鼓励教师使用智能平台进行授课,探索翻转课堂等新的课程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金课。目前,学校教务处被评为“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多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模拟联合国会议口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评为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校为入选院校中唯一一所语言类院校。

 

新文科建设还处在摸索期,我们在工作中也遇到不少难题,部分教师对新文科的认识还不充分,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长效常态的教育教学监督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改革瓶颈,进一步加强探索,深入推进文科内部的学科融合、文科与新科技的融合、教书与育人的融合、课堂学习与社会体验的融合,努力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新文科发展路径,完成时代赋予的育人使命。

 

参考文献:

[1] 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2]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

[3] 李石勇.紧扣新时代主题 推进新文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9-09-02(5).

[4] 樊丽明.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5]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6).

[6] 叶祝弟.新文科之新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J].探索与争鸣,2020,(1).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