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英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语言学暨语言教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学、全球汉语与汉语变体、汉英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华裔研究、教学科技应用、教育组织管理。邱利军,上海沃动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
一、数字化平台革命
随着数字化革命浪潮一波波的冲击,各行各业通过网络平台不断拓宽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数字化浪潮带来的颠覆性创新已席卷全球。诚如哈瓦斯媒体集团(Havas Media)策划暨创新资深副总裁古德温(Goodwin)(2015)所言:“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Uber,本身没有车辆;全球最受欢迎的社群媒体Facebook,本身不创造内容;全球最大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本身没有库存;全球最大的住宿供应商Airbnb,本身没有房产。这种现象岂不妙哉?”平台经济模式正成为一种规模最大、成长最快、最具颠覆性和破坏力的新兴商业与组织模式,创造了庞大经济价值的互动生态网,让信息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例如叫车服务、零售业、媒体、房地产等)改头换面,也改变了上班族、企业经理人、专业人士、消费者、一般市民的生活形态。
中国市场体量庞大,近年网民数量倍增,网民平均年龄较小。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中国线下产业正由三股数字化驱动力重构产业范式:
(1)再中介化(Reintermediation):指电商通过全渠道、数据驱动型业务模式,让供应商直接服务消费者,从而颠覆线下实体行业。以往依靠线下渠道的传统行业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出现多层关系,且缺乏信息透明度。如今在中国,高度碎片化的市场已出现数字化颠覆现象,尤其是在零售业最为常见。
(2)分散化(Disaggregation):指数字经济先锋正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通过将巨额资产拆解,并重新包装成多个部分,对细分的消费者群体提供服务,从而重塑行业格局。如今在中国,运用共享经济、众包分散化模式进行数字化颠覆的现象日益突出,这种模式在汽车与出行、货运与物流产业中卓有成效。
(3)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指通过数字化力量将内含免费、完整、即时经济特性的信息产品或流程从实体转化为虚拟,将需求与数字交付进行拆解,使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得产品或服务。如今中国在非物质化方面的优势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已经是音乐与出版业的主流形式。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Wang et al.,2017)中预测:到2030年,这三股数字化驱动力可转变并创造10%~45%的行业总收入。综上所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科技大国,发展潜力巨大,蓬勃发展的数字化技术正在不断改写现有传统线下产业格局。以BATH(四个字母分别指代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科技巨头应运而生,在搜索、电商、社交媒体、智能手机市场形成垄断性优势,且衍生出相互连接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二、数字化在线课程
作为信息密集型的教育产业也受到了数字化革命浪潮的冲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化颠覆创新的推进,各个学科的在线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线下课程相比,在线课程顺应再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趋势,可随时随地满足学习者的个人学习需求,改变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具体运作流程如图1:
图 1 在线课程具体运作流程
(1)再中介化: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以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为导向,应用移动互联网(mobileInternet)、云计算(cloudcomputing)、大数据(bigdata)、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自然语音识别(natural speech recognition)、游戏化(gamification)、个人学习电子档案(personal learninge-portfolio)、在线语言评测(online language assessment)等前沿科技和理念,让学习者直接在线上进行语言技能操练。
(2)分散化:通过共享经济管理平台,以相互合作的组合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专业的后台支援。
(3)非物质化:通过数字化智能学习助理(smart learning assistant)软件,为学习者提供一对一的个人化学习解决方案(personalized learning solutions)。
面对三股数字化驱动力的迎面冲击,国际汉语教学界应该勇敢“换道超车,在另外一个道上,在另外的思考角度上,抓住下一波”(马云语),将在线平台打造成全球汉语教室,利用前沿信息和通信技术,与教育产业深度结合,让汉语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开启数字化教育新篇章。
三、在线成人汉语口语入门课程理念
汉语口语以语音符号为语码(code),书面语以汉字为语码,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自主语码系统,因此有必要采用“语”(音)“文”(字)分轨的处理方式。先口语后书面语是语言学习的自然顺序,本文将专注于以英语背景学习者为对象的在线成人汉语口语入门课程的探索,至于在线成人汉语书面语课程将另辟专文论述。
3.1以口语为主位
由于汉语口语以语音符号为语码,不同于以汉字为语码的书面语,如何处理罗马字语音系统和中国文字系统的基本矛盾,就成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争论不休的问题。
赵元任(1980b:221)认为:“各国语言里不同的方面各有难有易;平均说起来么,我觉得中国的语言在世界上,对于没有学过任何语言的小孩子,可以算是中等,也不特别难,也不特别容易……至于说中国文字方面,在世界上比起来就相当难了。”汉语教学界对“语”与“文”的处理方式虽有不同,但各家都同意学习汉语的最大难点在汉字,而非语音。因此,应以口语为主位,以记录语言的书面语为次位,两者分轨处理,并以口语优先。这个突出的“语”和“文”的矛盾可谓汉语学习的特有现象(柯彼德,2003)。反观以罗马字语音符号作为书写系统的英语,无论是作为主位的口语还是作为次位的书面语皆可同步处理,英语学习相对较为容易。
二战期间,赵元任在哈佛大学曾担任美国“陆军专科训练班”(Army Specialized Training Program,ASTP)中文部主任,专门编写《国语入门》(Mandarin Primer)(Chao,1948/1964)作为初级汉语口语教材,“因为注重的是说话,所以全用国语罗马字的教材,只教了少数的最常用的汉字”(赵元任,2002:656)。之后的美国“老外”编写的初级汉语教材,例如德范克(DeFrancis)的《初级汉语》(Beginning Chinese)(1963)、魏久安(Wheatley)的《汉语基础教材》(Learning Chinese: A Foundation Course in Mandarin)(2010)、顾百里(Kubler)的《基础中文:听与说》(Basic Spoken Chinese: An Introduction to Speaking and Listening for Beginners)(2011)等,都是遵循此原则编写的罗马字初级汉语教材。
3.2以语音、语法、词汇、文化作为四大核心构件
目前主流的国际汉语教学一般采用发音、词汇、语法的教学次序,但赵元任主张,“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跟词汇三个主要的部分,学习的次序当然是也应该照这三样按步进行”(赵元任,1980a:156)。也就是说,他在训练外国学生汉语口语入门时,先教学习者发音,再教语法,然后教词汇。
在汉语口语入门课程中,最先训练学习者发音是毫无疑义的。赵元任强调:“发音是最基本,但是也最难的工作。因为语言的本质就是发音,所以发音最基本。发音不对,语法和词汇都可能不对。”(Chao,1968:139)此外,“由于任何特定语言只有大约几十个音,当中大概有一半的音在学习者自己的语言中都已经有相近的对等音,因此只需要特别注意另一半的音”(Chao,1968:140)。
对于英语背景的学习者而言,汉语语音教学重点包括:(1)声调;(2)声母〔不送气音与送气音对比(b-/p-、d-/t-、g-/k-),平舌音与卷舌音对比(s-/sh-、c-/ch-、z-/zh-),舌面音(j-、q-、x-),个别难音(h-、r-)〕;(3)韵母〔-u与-ü对比,真-u与伪-u对比,真-i与伪-i对比,个别难音(-iong、-üe),个别易混音(-ai/-ia、-ei/-ie、-ou/-uo/-o、-iu/-ui)〕。(吴英成,2017:286)赵元任主张,紧接着发音之后,学习者应该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律。他认为,“外语学习中的语法也以乘法的方式运作,因此应该在早期阶段,根据语言和课程强度,从几个星期到一年,打下坚实的基础”(Chao,1968:141)。
对于英语背景的学习者而言,汉语口语语法的主要学习难点包括:(1)词素、字、词界限不明;(2)语序、虚词作为标示语法关系的手段;(3)完整句(full sentences)与简略句(minor sentences)(Chao,1948/1964:34~35);(4)主题—评述(topic-comment)式句子;(5)“时”(tense)与“态”(aspect)的概念;(6)连动与动补结构短语。
学习者掌握语音及语法后,就应开始扩大词汇量,赵元任认为学习词汇要在短语与句子中理解:“你得在句子里头学习词的用法,记的时候儿啊,要是光记一个词等于你本国语一个意义,那样子一定学得不对。你得记短语,记句,这样子意义才靠得住。”(赵元任,1980a:159)对于英语背景的学习者而言,富有汉语特色的词汇规律包括:(1)构词法(重叠、派生、复合等);(2)特殊词类〔量词、代词、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静态动词(stative verb)与动态动词(action verb)等〕。
除了语言要素外,文化也是口语课程的重要核心构件。Hammerly(1982:513~515)把外语教学的文化要素划分为:(1)行为文化,指日常交际行为的文化信息,例如常用问候语;(2)成就文化,指在文学、美术、历史等领域所沉淀的成就与传统;(3)信息文化,指资料性文化信息,包括人口、地理环境、政治体制、社会政策的描述与数据等。行为文化是日常生活的总和,也是语言交际的行为准则,对初级汉语学习者助益最大。至于成就文化和信息文化,可以作为学习者的外语文化背景知识。
3.3以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双语人才的模式
Widdowson(2001:12)指出:“我们教的科目是外语,必然涉及至少另一门熟悉的语言(通常是一语)。换句话说,根据定义,我们教授的科目就是双语。”由于通过单语教学法根本无法教授双语科目,“这种(双语)教学法包括将对比分析引入课堂教学,并且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进行翻译活动”(Widdowson,2001:16)。这才是真正培养双语人才的模式。
3.4以5C目标及其11项标准作为与汉语世界接轨的语言学习目标
美国外语教学协会(American Council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ACTFL)(2015)提出5C(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联系、Comparisons对比、Communities社区)目标及其11项标准。Jorden&Walton(1987)认为:“对任何个人进行外语教学,必然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汇集:学生的本族语与文化为基底语,所学的语言与文化为目标语。”对于英语背景学习者而言,外语学习5C目标及其11项标准应扩展至基底语(英语)与目标语(汉语)的相连互通,这是英语背景学习者与汉语世界接轨的语言学习目标。
5C目标及其11项标准的内容概括如表1:
表 1 5C目标及其11项标准内容
3.5以语言知行兼容作为教学指南
Jorden&Walton(1987)指出,有别于知识导向的学科(例如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外语学习还包括技能。换句话说,外语课程必须兼备与知识有关的语言事实元件(fact component)以及与技能有关的语言行为元件(act component),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语言事实(知)让学习者“知其所以然”,“懂”得目标语四大核心构件(语音、语法、词汇、文化)的内部规律与特征,属于Kahneman(2011)所说的心理系统二(缓慢、必须费力、有意识),有助于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的建立。语言事实的讲解(notes)应该用基底语/一语撰写,且由以基底语为本族语(base-native)的合格导师(tutor)和教材编者合作完成。
语言行为(行)让学习者“会”实际应用目标语,属于Kahneman(2011)所说的心理系统一(快速、自动化运作、直觉),有助于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的建立。语言行为的模仿(mimicry)、操练(drills)和练习(exercises)应该用目标语/二语进行,且由以目标语为本族语(target-native)的合格教练(instructor)进行教学。
语言事实(知)与语言行为(行)的关系与分工概括如表2:
表 2 语言事实与语言行为的关系与分工
3.6个人化按需学习配套模块
在线课程的最大优势是学习者可以按照个人的学习目标与需求,制定自我管理的个人化学习途径(personalized learning paths),作为个人学习规划总蓝图。学习者可以选择一章(unit)一课(lesson)或者多章多课作为个人化按需学习(personalized on-demand learning)配套模块,无须按课文顺序学习。
3.7实时在线的后台教学支援
学习者在学习期间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得到实时(real-time)的后台教学支援。二合一双语教师组合团队由以基底语为本族语的导师与以目标语为本族语的教练组成,前者提供个人化学习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加快学习进度,后者提供一对一的语言行为训练指导。
四、在线成人汉语口语入门课程教材设计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国际汉语教研小组与上海沃动科技公司的科技研发团队正在开发在线成人汉语口语入门课程。本在线课程以英语背景的零起点的成人汉语学习者为对象,以信息与通信技术驱动学习为导向,以在线学习平台作为全球汉语教室,并借助数字化智能学习助理软件,让学习者直接在人机对话框架下进行一对一的个人化汉语口语学习。在学习期间遇到问题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在线专业解答与技能指导。
本在线课程以三元件、精熟学习七步法、五大操练法、两大应用练习作为汉语口语入门教材配套课程,让学习者按照个人学习目标与需求,制定个人学习规划,并进行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
4.1课程三元件
本课程由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元件(component)组成,包括口语发展、发音基础、汉语导读,使之成为在线汉语口语入门课程的学习路径。
口语发展包括导入单元(Orientation Module)、资源单元(Resource Module)、情景单元(Context Module)三个有序单元,旨在培养学习者掌握听说的基础技能。三个单元的内容分述如图2:
图 2 口语发展三个有序单元内容
发音基础是以汉英语音对比视角培养学习者,使其掌握汉语拼音记音工具。
汉语导读是以汉英语言与文化视角培养学习者,使其对汉语及中华文化形成宏观的认识。
4.2精熟学习七步法
汉语口语学习有两大基本教学目标:学习者通过听觉识别(auditory recognition)接收语音要素与学习者通过可理解再现(intelligible reproduction)生成发音要素。
为了达到两大口语教学目标,本课程应用手机录音、视听等功能,以超量学习(over learning)为策略,让零起点汉语学习者通过精熟学习(mastery learning)七步法(详见表3)掌握听说技巧。
表 3 精熟学习七步法
精熟学习七步法由接收(第1步至第3步)、生成(第4步至第5步)、评估(第6步至第7步)三个有序部分组成。第1步,通过播放预录的中速和慢速语料,协助学习者猜测语流内容大意;第2步,通过提供意译语料,协助学习者理解语流语义;第3步,通过提供直译语料,协助学习者理解语流句法;第4步,让学习者先聆听预录的语料,再大声模仿,并通过手机录音功能键进行录音,借此提高学习者的语音再现能力;第5步,通过将学习者的发音录音与规范发音录音进行对比,提高学习者的语音辨别能力;第6步,通过让学习者对指定材料进行汉英对译,评估学习者的话语理解能力;第7步,通过让学习者对指定材料进行英汉对译,评估学习者的话语生成能力。
4.3五大操练法
为了提高语言准确度与流利度,实现语言自动化,加深对核心句型及其相关词汇的印象,提高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学习者必须进行超量语言操练。唯有如此,学习者才能把所学的语言内化,且能活学活用目标语表达个人想法。口语操练主要有五种方法,分述如下:
1.替换操练(Substitution Drill)
核心句型:他是美国人。
替换词: (英国人)
反应: 他是英国人。
2.转换操练(Transformation Drill)
核心句型:他是英国人。
转换要求:陈述句+“吗”转换为疑问句
反应: 他是英国人吗?
3.回应操练(Response Drill)
核心句型:他是英国人吗?
正面回应:是。
反面回应:不是。
4.扩展操练(Expansion Drill)
核心句型:他是英国人吗?
扩展词: (美国人)
回应: 不是,他是美国人。
5.组合操练(Combination Drill)
核心句型:我是英国人,他是英国人。
连接词: 和、都
回应: 我和他都是英国人。
4.4两大应用练习
(1)听力理解
通过“窃听”(eavesdropping)核心句型及其词汇在新交际情景的应用,对学习者非互动听力理解能力进行训练,并以汉英诠释口译(Chinese-English interpretive interpretation),对学习者进行听力理解能力考查。
(2)口语表达
让学习者根据英语提示,以英汉表达口译(English-Chinese presentational interpretation)完成任务,借此考查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
4.5精熟测验(Mastery Test)
按照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开设不同层级(包括元件component、单元module、章unit、课lesson)课程内容的精熟测验,借此进行个人化在线形成性评估。
五、在线汉语口语入门课程研发
在线汉语口语入门课程的设计、编制与实施涉及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汉语本体知识、汉英对比知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知识、在线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知识、信息与通信技术知识、移动互联网教学知识、在线平台管理知识等,因此国际汉语教学界应该通力协作,建立在线国际汉语课程研发新模式。
5.1内部课程发展处
内部(in house)课程发展处由“专家组”“编写组”“科技组”联合组成。“专家组”由以基底语为本族语的专家与以目标语为本族语的专家共同组成,负责拟定教学大纲,进行课程设计,制定学习难度等级,等等。前者对以基底语(英语)描述的语言事实要素和语言学习活动把关,后者对目标语的真实性、准确性把关,两者正好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确保教材设计地道、得体、实用,且能丰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编写组”负责语言事实要素和语言学习活动的实际编写工作。教材编者必须具备汉英双语背景,受过语言学与语言教学训练,接受在线课程编写培训。“专家组”“编写组”与“科技组”的信息科技工程师共同研制具有在线课程特色的汉语口语入门教材。
5.2众包课程发展处
为实现教材本土化,保证教材质量,课程研发可以采用众包(crowd sourcing)模式,比如:广邀世界各地国际汉语教学同行加入教材作者群,通过竞标的方式提出可行性方案,提高教材作者参与编写工作的积极性;广邀世界各地以基底语为本族语的合格导师和以目标语为本族语的合格教练,积极扮演学习引领者(facilitator)的角色,让学习者得到实时在线的专业解答与技能指导。
参考文献:
[1] 柯彼德 . 汉语拼音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运用 [J]. 世界汉语教学,2003(3):67-72+4.
[2] 吴英成 . 互联网 + 国际汉语教学:进阶式汉语发音教程 [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处 . 第十二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3] 赵元任 . 第十一讲:外国语的学习跟教学 [M]. 语言问题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a.
[4] 赵元任 . 第十六讲:从信号学的立场看中国语文 [M]. 语言问题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b.
[5] 赵元任 . 我的语言自传 [M].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 ACTFL. World-Readiness Standards for Learning Languages[S/OL]. 2015. https://www.actfl.org/publications/all/worldreadiness-standards-learning-languages/standards-summary.
[7] CHAO Y R. Mandarin Primer: 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 ( 国语入门 )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8/1964.
[8] CHAO Y R. Language and Symbolic Systems ( 初级汉语 )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
[9] DEFRANCIS J. Beginning Chinese [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10] GOODWIN T. The battle is for the customer interface [J/OL]. TechCrunch, March 3, 2015. https://techcrunch.com/2015/03/03/in-the-age-of-disintermediation-the-battleis-all-for-the-customer-interface/.
[11] HAMMERLY H. Synthesi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M]. Blaine, WA: Second Language Publications, 1982.
[12] JORDEN E H, WALTON A R. Truly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al challenges [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87 (490): 110-124.
[13] KAHNEMAN D. Thinking, Fast and Slow [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
[14] KUBLER C C. Basic Spoken Chinese: An Introduction to Speaking and Listening for Beginners (基础中文:听与说) [M]. North Clarendon: Tuttle Publishing, 2011.
[15] WANG K W, WOETZEL J, SOENG J, MANYIKA J, CHUI M, WONG W. Digital China: powering the economy to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OL].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7. 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china/digitalchina-powering-the-economy-to-global-competitiveness.
[16] WHEATLEY J K. Learning Chinese: A Foundation Course in Mandarin ( 汉语基础教材 ) [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7] WIDDOWSON H G. The monolingual teaching and bilingual learning of English. In: COOPER R L, SHOHAMY E, WALTERS J. New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in Educ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 Festschrift for Bernard Dov Spolsky [G].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1: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