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 2017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扩大来华留学政策研究”( 项目编号 17JJD880005)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研究背景
作为身处教育体系顶端的博士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追求领先地位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担。在我国博士生群体中,来华留学博士生作为特殊的组成部分除了承担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的任务外,同时还是衡量和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与途径之一。
随着“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相继与蒙古、埃及、印度尼西亚等沿线国家签署专项奖学金,鼓励学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华留学。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科研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科研训练与科研水平的区别也是博士生与硕士生和本科生之间最大的区别。[1]因此,有必要对来华留学博士生的科研现状进行研究,窥探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开展来华留学博士生教育。
目前有关来华留学博士生的研究多数侧重于以留学数据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整体把握,从留学生的发展规模、生源的区域分布、学历层次以及专业结构等方面入手,分析我国留学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2][3][4]在涉及留学博士生具体领域的研究时,教育质量[5][6]、招生制度[7][8]、跨文化适应[9][10]、留学动机[11][12]以及管理与培养模式[13][14]等往往成为学者们论述的重点。
但是,却鲜有研究聚焦于留学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科研现状和学术能力的分析。在现有的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中,邵长斌等学者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探讨基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灵活性课程教学改革模式[15];朱萍和巩雪认为当前留学研究生的学术基础与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脱节的矛盾尖锐,留学生语言水平、课程教学与培养目标脱节等因素限制了其学术能力的发展[16];宗晓蕾以H大学文科博士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研究型大学博士留学生的教育质量[17]。基于此,对来华留学博士生科研现状的研究尚存在很大空白和探索空间。
二、研究方法
B大学具有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学科,其中教育学作为该校主要优势学科之一,位于提高留学生比例和办学国际化水平的前列。该校教育学的国际化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教育学科最前沿的发展状况。此外,目前中国大陆招收的留学生主要分为英文项目和中文项目,两种类型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从长远发展看,以母语为主开展留学生教育是我国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选取B大学教育学部中文项目留学博士生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力图反映当前我国留学博士生真实的科研状况,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和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参考。
在正式获得研究许可后,笔者于2018年10月~2019年6月期间对该校教育学中文项目留学博士生的科研状况进行调查。彼时,2015~2018级共有313名教育学中文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其中,普通博士生272人,港澳台博士生1人,留学博士生40人。此外,此前因各种原因(退/休学、更换专业/导师、退修语言①等)退出/中断的留学博士生为12人。按照正常修业年限(三年),15、16级留学博士生应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春季学期毕业。然而,截至2019年6月底尚无一人毕业,这意味着留学博士生的毕业率已连续两年为零。因此,有必要探究导致留学博士生毕业率如此惨淡背后的原因。科学研究作为博士生阶段主要任务之一,必然与毕业率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基于此,本研究根据留学生来源国比例②,对40名在读留学博士生进行分层抽样和目的性抽样,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获取一手资料,访谈对象分别涉及留学博士生15人(见表1)、留学生导师5人和留学生招生办公室老师1人。为确保所获信息的全面性,研究者对每位调查对象都进行了长达90~150分钟的深度访谈。
表1 B大学教育学中文项目留学博士生被访谈者统计情况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分析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呈现留学博士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第二部分侧重于留学博士生科学研究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留学博士生科研活动的现状
根据B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开展学术研究的政策规定以及留学博士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比例分配,本研究主要从文献阅读、课题项目和科研项目参与、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以及参加研讨、讲座和国际会议等专业学术活动方面对留学博士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情况进行剖析。
1. 留学博士生文献读取速度慢,多数面临阅读障碍
专业书籍、学术期刊、学位论文、报纸等文献阅读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士阶段的科研工作往往需要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阅读的效率会直接影响研究的进度。调查发现,留学博士生的文献阅读主要面临两大问题:第一,由于有限的识字量和词汇量,大部分留学博士生文献读取速度较慢。“阅读时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汉字需要查字典,如果是同样材料英文版我可能2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但如果是中文的就得需要1整天”(IS11)。第二,面对理论难度大、学术性强的文献资料时,留学博士往往容易产生阅读障碍。“我现在的阅读还是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我需要阅读大量哲学方面的书籍,这本身就不容易;另一方面很多文献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那理解起来就更难了”(IS01)。为了提高文献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一些留学生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即通过阅读相似内容的英文文献或本国文献获取知识和信息。
2. 留学博士生多以独立式开展科学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参与度较低
在课题和科研项目参与方面,博士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参与式,即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些课题主要是导师主持或参加的项目,导师一般是课题的负责人,博士研究生是课题组成人员。二是独立自由式,即博士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活动。[18]在参与式的过程中,通常可能伴随外出调研和实地考察。
虽然B大学教育学部并未在培养方案中强制要求博士生参与课题与科研项目的规定,但也指出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和加强科研能力,博士生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具体包括参与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课题或项目、主持开展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自主研究课题等。在15位受访留学博士生中,参与过导师主持的课题或科研项目以及外出调研和实地考察的数量分别只有3和4人。“我参加了导师的部分课题,并2次跟随导师去调研,其中一次我还参与了撰写调研报告。调研过程中我主要负责记录,导师有时也会让我提出自己的看法”(IS09)。剩余80%左右的留学博士生都是在相对独立的状态下开展学术研究,对这部分留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期间科研工作的内容往往只有一件事———完成学位论文。“我的水平还没有达到参与课题的能力,所以导师只是让我做好自己的开题和学位论文”(IS07)。与此同时,在受访的5位留学生导师中,有4位都明确表示他们并无让留学生参与自己课题或科研项目的想法和意愿,主要原因通常与大部分留学博士生汉语水平有限、学术素养不达标以及缺乏主动性等因素有关。“我没有让留学生参与过课题研究和调研,主要是首先语言就不过关,其次学术能力也不行”(IST01)。“刚入学时我对自己的一位蒙古留学生还抱有期望,可是看到她实际的能力和表现后我觉得还是算了吧,她能顺利毕业就很难得,所以后面我们就没有合作了”(IST03)。
3. 留学博士生普遍面临论文写作困难,学术成果产量低
研究者基于学术研究所做的文献积累、数据收集、实证调研以及总结与思考等最终都将通过写作的方式呈现在学术论文之中。学术写作不仅代表了国际研究生的学术立场,也展现了其对信息和知识的认知、存储、加工和提取的过程。[19]调查发现,留学博士生普遍面临学术论文写作困难,他们常常会对如何用中文正确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感到困惑,甚至很多留学生认为这是科研过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不知道该如何把阅读中的材料变成自己的表述写在论文中,我对中国同学帮我修改论文时的一些纠正常常感到很困惑”(IS03)。“我觉得汉语水平和学术写作能力是两码事,汉语学习并不困难,我会简单的写作,但是想把内容写深入很难”(IS09)。
留学博士生面临学术论文写作障碍带来的主要后果之一就是学术发表成果产出低。此外,B大学教育学部并没有对留学博士生设置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即留学生只要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即可顺利毕业,这是导致其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少的另一大原因。15位被访留学博士生中,只有3人就读期间拥有科研成果,大部分是零产出。“虽然现在已经博士三年级了,但我还没有发表过论文”(IS04)。
4. 留学博士生在专业学术活动方面持有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留学博士生对于现有的专业学术活动普遍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参与度。首先,相对于欧美国家师生间那种一对一的辅导模式(office hour),“师门会”往往成为国内师生、生生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渠道。以导师为中心向其学生辐射的学术群体定期举行的师门研讨活动,通常以特定学生做科研成果汇报、导师和其他同学给予点评和反馈的方式进行。对人文学科来说,师门研讨有时还会以读书会的形式呈现。调查表明,多数留学博士生都能够接受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组织形式,甚至部分留学生的融入度几乎与中国学生无异。“我们通常每两周开一次师门会,几乎每次都能读到新的书。这个学期我承担了师门会的主持人工作,负责安排同学的读书计划,并组织大家讨论和点评”(IS09)。其次,几乎所有受访留学博士生都十分认可学校不定期举行的学术讲座与学术论坛,他们认为这些活动有益于科研进展和促进学术成长,一些留学生甚至在讲座与论坛活动中以组织者或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很多国家的教授、老师来到学校以讲座这样的形式交流,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机会。我也经常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会议和讲座的志愿者,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学习知识并且锻炼汉语水平”(IS05)。最后,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可以帮助博士生提升科研领域的人际和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对于校园内或同城举办的本专业的国内外会议,留学博士生往往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外省和海外学术会议的参与度则相对较低。尽管北师大教育学部设立了参加国内外高水平会议的专项资金,为包括留学生在内的研究生在读期间提供国、内外各1次的参会资助,但因为资助金额和数量的限制,留学博士生赴外省和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的次数十分有限。
(二)留学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因素分析
如果说课程学习是本科生阶段的核心,那么研究生阶段的侧重点则逐渐转向以科研技能为主的训练,这一特征在博士生阶段尤为明显,该阶段的学术训练促使博士生实现从“学生”到“研究者”身份的转变。由此,向独立研究者转变是博士生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这一转变通常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也因此被认为是博士生学业和学术生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21]那么到底何为社会化?从广义上讲,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倾向(knowledge,skills and dispositions)并成为其所在团体中有影响力一员的过程。[22]博士生社会化主要表现为个体获得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价值等,从而进入需要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生涯。[23]
本研究采用韦德曼(John C. Weidman)等人的社会化理论框架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详见图1。该理论强调大学本身(内部环境)是影响博士生社会化的核心因素,包含大学机构文化(学术项目、同辈群体环境)、社会化过程(互动、整合、学习)和核心社会化要素(知识获取、投入与参与)三部分。外部环境则由学生个人特征、专业群体和个人区域组成。各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非线性互动关系,具有渗透性和可转换性。新人专业实践者体现的是博士生社会化的呈现结果,即博士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过程。该框架表明,博士生社会化发生于大学内部教学、科研与服务的规范情境之中,博士生与教师、同辈群体等其他成员相互影响并将其整合至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最终形成社会化的转变。[24]基于上述框架和访谈资料,研究者对韦德曼等人提出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将涉及留学博士科学研究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强调大学的教育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师生关系、同辈群体关系、学术氛围)、制度环境(培养方案、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规定、奖学金激励机制等制度性文件和管理条例)和物质环境(图书馆、研究室等硬件条件);外部因素则是指博士生获得进入社会化过程的资质,涉及学生个体特征(过往经历、个人倾向)、家庭背景以及选拔与准入机制。
图1 博士生社会化框架
资料来源: Weidman, J. C., Twale, D. J., Stein,E. L. Socialization of Graduate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 Perilous Passage?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1: 49.
1.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氛围,包括导学关系、同伴关系、院系学术氛围等。[25]因此,师生关系、同辈相处和院系学术氛围共同构成了影响来华留学博士生科学研究的文化环境。留学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过程深受大学文化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留学生与导师、同辈群体和院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构成了大学组织内部的学术共同体。
(1)留学博士生在科研中对导师的依附性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博士生需要通过学术训练逐渐掌握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博士生尚未成为合格、独立的研究者,需要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科研工作。当导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较高,获取资源能力较强,师生学术兴趣、研究风格相似,相处融洽时,博士生的科研活动和学术生涯发展通常就会比较顺利,反之则可能遇到一系列的困难。[26]因此,导师是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关键人物,这一点对留学博士生也毫不例外。基于导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及获取资源的能力等属于不可控因素,因此本研究着重考察师生关系,即导师的态度和倾向是否直接影响留学博士生的科研进展。
首先,部分导师基于自己曾经的留学经历,通常能够站在留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在同理心的驱使下他们常常会比其他导师在科研过程中给予留学博士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我是本着将心比心的想法,就是留学生能来中国上一个比自己国内条件更好一些的大学不容易,如果学生对研究的态度还算诚恳,那我就会尽可能地帮他们。这跟我之前的经历有关,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是留学生”(IST02)。还有部分导师则是基于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使命感,会尽可能对其进行学术指导从而帮助他们顺利毕业。“每周五下午我的留学生会和同年级的中国学生一起来我办公室汇报论文写作进展,这是我要求的,基本上每一个环节都是我在督促和推进”(IST05)。上述两种心态的导师往往在与留学博士生的关系中处于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并占据主导地位,是其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类导师则对留学博士生的科研工作抱着一种放任自流的“无所谓”心态。这并不是说导师完全不负责学生任其在一种独立从事科研的情境中随意发展,而是他们很少会主动与留学生沟通。当然,如果留学生需要帮助,他们也会给予指导和提供建议,但这必须是在学生主动的前提下。“我觉得导师不存在主动的问题,作为老师我有固定接待学生的时间,留学生如果有特别的需要,我们有通讯工具可以交流,也能在办公室见到。哪有导师追着学生去指导的?这不能算我们消极(IST04)”。
最后,始终有部分导师对接收国际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存在排斥性的抵触心理。留学生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往往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相当比例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学术素养尚未达到攻读博士学位的标准便进入各自专业领域开展科研工作,往往面临无法保障基本交流、科研进展缓慢以及学术氛围融入困难等问题。在这类导师看来,数次无效沟通后他们便会产生“放弃”的想法,通常采取劝退、奖学金不予签字等方式让留学生意识到自己无法胜任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从而主动退学。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师生关系或者说导师的态度和倾向可以直接影响留学博士生的科研工作,导致其科研活动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在科研活动中留学博士生往往对导师产生强烈的依附性。如果导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留学博士生科学研究的进程;相反,如果导师处于比较消极甚至抵触的状态,留学博士生的科研进度也会因此相对缓慢。“我博二上学期已经开题,现在(博三)在写博士论文了。相同专业跟我同年入学的还有2位留学生,他们目前还没有开题。我觉得自己之所以能这么顺利是因为导师一直在敦促我,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德吉,你一定要毕业!”(IS03)。
(2)同辈群体是留学博士生科研活动的助力者
在教育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同群者行为及决策的影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产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即同伴效应(亦称同辈效应,Peereffects)。[27]留学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同辈群体主要包括一起参与学术讨论、课题与科研项目的同学以及相同导师指导下的同门。调查表明,尽管多数留学博士生都是以相对自主的方式从事科研工作而鲜少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与科研项目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来自同辈群体的帮助,特别是当师生关系相对疏离时,同辈群体的作用会愈发显著。“因为我的导师特别忙,所以其实私下单独见面的机会非常少。如果我在写论文时遇到问题,我的第一选择是向同一导师的其他中国同学求助,他们基本都能很好地给出建议”(IS11)。此外,语言障碍通常是来华留学研究生认为其在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28],具体反映在科研过程中则表现为阅读障碍和学术论文写作困难。因此,留学博士生需要借助同辈群体的力量克服由这种跨文化因素带来的学术适应问题。在15位被访留学博士生中,85%以上都表示科研过程中受到来自同辈群体最多帮助的是学术论文修改。他们强调,不少中国同学不仅为其修改论文中的错字病句,同时还会就论文框架和内容与留学生进行探讨。
(3)学术氛围在留学博士生科研社会化中的作用
作为大学组织内部的学术共同体之一,院系通过提供各项专业学术活动影响来华留学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由这些专业学术活动共同产生的学术氛围对留学博士生的影响既是直接有效又是潜移默化的:留学博士生作为独立个体参与到专业学术活动之中会直接影响其对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认知,同时他们也会在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中对所在的科研团队和学术群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上文提及的“师门会”便是来华留学博士生进行科研交流和融入学术氛围的主要方式之一。虽然师门会是以导师为中心向其学生辐射的学术群体,但这种学术群体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文化和土壤才能蔚然成风,究其根源便是院系对这种研讨组织形式的认可和鼓励。B大学教育学部在其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为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导师(组)应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为研究生定期作专题学术报告,参与学术讨论。调查表示,5位被访导师均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受访留学博士生中90%以上会参加师门研讨。这种形式的互动不仅可以碰撞学术思想,而且因为其浓厚的“人情味”增加了留学生对于中国“师门”这一概念的认知。“我几乎每周二下午都会参加师门的读书会。我觉得师门会特别重要,这既是认识、熟悉师门同学的一种方式,也能使我从其他同学的汇报中收获学术上的知识”(IS12)。其次,院系举办的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活动会为留学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一过程中,个体以所在院系留学博士生的身份与外界进行学术研讨,在受到启发和拓宽视野的同时,也会逐渐对所在院系和大学产生身份认同和建立归属感。
2. 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为留学博士生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总的来说,由大学和院系层面出台的文本制度生成了对当前来华留学博士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科研与实践活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成为留学博士生科学研究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路径。除此之外,奖学金制度为留学博士生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
(1)留学博士生科研能力审查的关键节点
从制度文本来看,B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博士生科研能力资格审查的关键节点包括三部分。首先,培养方案要求每位博士生参与科研与实践相关活动,该活动占1个学分(总学分20学分)。其中,参与科研课题或项目、主持开展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自主研究课题、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以及组织等均属于科研与实践活动的考察范围。
其次,中期考核(2学分)成为对博士生在读期间科研能力审查的主要方式,为此,博士生需要完成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学术报告和开题报告四大内容。资格考试考查博士生对二级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与研究能力的掌握,由各二级学术机构自主笔试命题。由于资格考试尚处于试行阶段,因此只有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等少部分专业设置了该项环节,多数专业尚未执行这一规定;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环节强调博士生对专业领域内尤其是选题方向的经典和前沿文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需要就其学科领域内某一个具体研究问题提交文献综述。从具体操作来看,绝大多数二级专业并未单独执行这项规定,通常将其与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部分进行合并考查,一旦开题报告合格即意味着他们对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的掌握过关;学术报告主要突出博士生在专业领域中相关研究问题的学术表达,博士生需要将研究结果进行两次公开口头报告。开题报告则考查博士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文献和研究设计以及相应准备情况。如若保障顺利毕业(学制三年),这一环节通常应在二年级完成。研究者于2018年秋季学期开展访谈时,15位留学博士生中分别包括三年级8人、二年级4人和一年级3人。排除一年级新入学和刚升入二年级的7名留学生,8名被调查的三年级留学生的开题率约为75%。
最后,作为集科研成果精华之大成的学位论文,应体现博士生成为一名合格研究者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学位论文写作成为博士生科研能力审查的最终环节。基于当前趋同化的管理模式,原则上教育学部对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然而,多数留学生的写作水平尚未达到上述标准,导师对其学位论文进行把关时也很难“一视同仁”,因此往往会降低对留学生的要求。在很多导师看来:“留学博士生在面临语言障碍的前提下能把一个可以值得研究的真问题说清楚、有逻辑性和自己的想法,就已经十分难得”(IST02)。
(2)奖学金制度的保障与激励功能
随着“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政府和越来越多的内地高校专门设立以“丝绸之路”奖学金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和学校奖学金,鼓励沿线留学生来华就读。B大学教育学部2015~2018级40名中文项目在读博士生中,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33人)和学校奖学金(1人)的人数比例高达85%。以最新颁布的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标准为例,奖学金资助内容一般由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综合医疗保险费等构成。由于教育学隶属一类学科③,该专业留学博士生每人每年可获得87800元奖学金资助。[29]其中,学费(33000元/人)、住宿费(12000元/人)和综合医疗保险费(800元/人) 由校方从政府拨款中直接扣除,生活费(42000元/人)以每月3500元定期发放给留学博士生。对大多数留学博士生来说,每月下发的生活费可以满足基本的日常开销,因此也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B大学规定获得中国政府和学校奖学金的留学生必须于每月7-9日到留学生办公室进行指纹录入,只有指纹录入成功才能获得生活费补贴。实施该项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确保留学博士生开展学术研究的时长,但不足的是留学博士生的奖学金只有因种类不同从而产生的数额差异,大学和院系尚未根据其科研成果进行奖学金评定。也就是说,目前留学博士生奖学金只有保障功能但尚欠缺激励机制。
3. 物质环境
作为高校科研人员的组成部分,留学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应获得来自高校为其提供的多方面物质资源支持,从而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包括提供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为留学生提供中文学术写作辅导等。
对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来说,他们的科研工作无需像工科生一样在实验室进行,查找资料、阅读文献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等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宿舍或图书馆度过。研究发现,图书馆藏书多、电子数据库资源丰富、硬件设备齐全、借阅时间长、借阅量大、馆际互借、专业的图书管理员等各项配套设施完备,能够为留学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效支援。“有一次我需要查阅的一本书需要馆际互借,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弄,找到图书管理员后他们非常热心地帮忙,这让我很感动”(IS06)。
基于学术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留学博士生面临的写作困难,大学和院系为其提供中文学术写作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B大学通过开设一些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专门教授留学生如何用汉语撰写学术论文,涉及论文写作的背景、思路、方法等,帮助留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夯实基础。但是,相关课程往往只开设1-2个学期,并不能满足留学生对论文写作方面的巨大需求,且该校尚未像西方国家一些大学那样成立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中心,所以目前的论文指导依然缺乏系统性和规模性。
4. 留学博士生个体特征与家庭背景
留学博士生的个体特征由过往经历和个人倾向组成。过往经历是指曾经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个人倾向则强调从事科研工作的态度。留学生过往经历和倾向的不同造成了个体间的差异性,进而对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产生影响。
从15位受访留学博士生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来看(见表1),在攻读博士学位前,只有5人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就读于教育学专业④,其余10人均没有相关学科背景;虽然多数受访留学博士生没有教育学背景,但绝大部分(13人)都曾有在高校或中小学任职的经历。相关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留学博士生开展文献阅读和专业知识理解提供帮助。但是,博士阶段对学术和科研素养的要求远远高于本科和硕士,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专业性极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没有学科背景的留学生来说想要掌握往往并不容易。“我觉得专业背景很重要,如果以前有研究或者涉及,即使语言差一些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但如果没有基础学习和研究的难度就会大很多”(IS14)。
个人倾向,代表留学博士生对科研的态度或者说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从而成为一名独立研究者的目的。调查发现,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士生来华留学最显著的四个因素包括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伴随而来的“汉语热”现象、学术声誉、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规划以及奖学金的驱动力。有学者将国际学生留学选择分为个体的内在动因(个人动机、个人偏好、个人价值等)和外在的社会动因(母国与留学目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的差异),并认为内部动因的逻辑,特别是个人动机倾向应该是影响国际学生留学选择的核心因素。[30]然而,上述四大因素中,仅“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规划”这一项属于个体的内在动因。缺乏个体的内在动因特别是个体动机倾向不明确,是影响留学博士生科研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留学生导师的访谈中发现,不少导师都认为留学博士生普遍存在科研动机不明确或缺乏科研投入等问题。“我认为很多留学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动机最开始就是不明确或者有偏差的。有些学生可能抱着拿着中国政府奖学金出来转转的想法,至于是否一定要做出科研成果可能都是次要的。在这种前提下,留学生对于毕业的要求也不是那么强烈,所以他们的动机本身是有问题的”(IST02)。
最后,家人的支持是留学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后盾;相反,如果留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兼顾家庭,则会对科研工作造成困扰。在15位受访留学博士生中,6位处于已婚状态,其中5位育有子女。对这部分留学生而言,离开家庭远赴异国求学十分不易,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受到来自家庭因素的干扰,科研时间经常被占用。调查显示,除寒暑假外一些留学生在学期间因为各种原因频繁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每月或隔月1次),占用了科研时间,导致研究进度过慢,甚至三年正常学业结束时还未开题,从而不得不申请延期甚至退学。
5. 留学博士生选拔与准入机制
合格、有效的录取机制是保障留学生生源质量的前提,而生源质量则是推动留学博士生科研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当前,政府和高校在留学博士生录取方面尚未建立成熟、系统的选拔与准入机制。政府层面方面,国家奖学金项目对留学博士生的筛选通常缺乏汉语水平和科研素养的考察。首先,语言能力证明历来都不是选拔和录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即汉语等级考试和以雅思、托福为代表的英语能力测试一直都是加分而非必备选项,这就导致相当比例的留学博士生来华就读前缺乏语言基础。15位受访留学生中,60%入学前汉语水平几乎为零。其次,攻读博士学位的申请人只需向中国驻各国大使馆提交不少于800字的研究计划书即可,科研成果清单等能证明其学术水平的材料并不在必备选项之列。
从校级层面来说,高校亦未对进入各自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留学博士生进行汉语水平和科研素养的甄别。一方面,B大学规定中文零基础的留学博士生需在汉语文化学院修习1年左右,只要通过相应的汉语等级考试便可进入各自专业开展科研工作。如此短时间的语言学习时长很难保障留学生在学术性极强的博士阶段不遭遇阅读困难和写作障碍等问题。另一方面,在留学博士生进入各自专业前,所在院系并未设立针对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审查机制。此外,留学博士生确定导师时缺乏沟通和双向选择。15位被访留学博士生中,只有3人在入学前与导师进行过双向选择,剩余12人皆属于被分配,即他们入学前对自己导师的信息知之甚少,入学后极易产生师生研究方向不一致、沟通不畅等问题。
四、讨论与建议
针对当前留学博士生的科研现状和社会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建议高校应从两方面做好全局统筹与具体执行。
首先,从全局来看高校要做好统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大学追求学术卓越基本目标的工作,实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目标的统一。自“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议开展以来,中国相继与蒙古、埃及、印尼等沿线国家签署专项奖学金,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但是在这些数据背后留学博士生的学习体验、科研状况乃至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却日益凸显。以B大学教育学部占中文项目留学博士生总数65%的蒙古留学生为例,中蒙两国教育部于2015年4月签署《关于合作设立中蒙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备忘录》,中方承诺未来5年内每年将向蒙方提供200个专项奖学金新生名额(以培养硕博研究生为主)。中蒙交流专项奖学金设立之初,蒙古留学生来华就读可选择的专业和院校十分有限,只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1所大学在内的建筑学、教育学、土木工程学等14个指定专业。[31]作为中蒙政府奖学金合作项目的指定高校,B大学从2015年起陆续接收了大批攻读教育学和艺术学的蒙古研究生。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这些通过奖学金与政府间、院校间合作协议就读的留学生多数并不具备博士阶段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学校在安置这些留学博士生时往往因为“政治任务”的缘故让院系为其配备导师。导师原则上不能拒收,几届留学生带下来显得极为吃力且易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是为什么部分导师始终对接收留学博士生存在排斥态度。因此,如何帮助这些留学博士生度过学习和科研中的困窘状态从而实现平衡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追求卓越的双赢,是当前很多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大学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真正意识到培养从事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国际人才的重要性,尽可能保障留学博士生的生源质量,当生源质量问题无法避免时应更多从管理、培养等细节技术上统筹兼顾,提高留学博士生的科研水平。
其次,从具体操作来看高校应为留学博士生科研社会化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同时完善选拔与准入机制。文化环境上,为增加导师对留学博士生科研工作的关注度,学校可设置向留学生导师适当倾向的考评机制。基于当前很多导师的抵触情绪和指导留学博士生的难度系数,学校可以尝试通过外部的激励,例如增加留学生导师工作量、额外计算工时等方面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开展以导师为核心向其学生辐射的同辈群体间帮扶机制。鼓励导师发挥师门会的团结和互助作用,让留学博士生充分参与到科研讨论并在这一过程中与中国学生建立亲密交往,通过导师指导、同伴互学的方式帮助其提升科研能力。与此同时,大学和院系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学术氛围,开展可供留学博士生参与的专业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并提高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资金支持。制度环境上,落实对留学博士生科研能力审查的关键节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路径,避免“只走形式不走心”的问题。为提高留学博士生的科研素养,要落实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的考查。提高对留学博士生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写作的标准和要求,在可执行范围内做到与中国学生“一视同仁”。此外,完善奖学金激励机制。高校可在保障留学博士生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设立根据其科研成果进行奖学金评定的等级机制,激发留学博士生的成果产量和科研贡献。物质环境方面,高校要尽可能提供夯实的物质基础。在图书馆等硬件设备方面,要尽可能提高留学博士生的使用体验,减少留学博士生在获取图书馆资源时的语言和技术障碍。例如,通过在借阅设备、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方面设立双语或多语种等语言选项提高使用效率。此外,基于留学博士生普遍存在的学术论文写作难题,可仿照国外大学成立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中心,定期提供一对一写作辅导。最后,设立成熟、系统的留学博士生科研选拔与准入机制。入学前,高校可适当提高留学博士生的选拔标准,加强对汉语水平和科研素养的审查,突出导师在招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入学后,针对留学博士生面临的语言问题,校级层面应灵活管理,调整当前只要留学生通过汉语等级考试便必须直接进入专业领域攻读博士学位的政策规定。为此,高校应根据留学博士生的需求和实际汉语水平适当延长汉语学习时间,例如1-3年不等。在留学生满足语言要求进入相关专业领域攻读博士学位前,各院系应设置针对留学生科研水平的二次筛选机制。
注释:
①退修语言者是指留学生进入具体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后,汉语水平无法胜任正常的课程学习和学术研究,在与导师沟通后留学生暂时退出博士阶段学习重新修习汉语。
②彼时,B大学教育学部2015~2018级中文项目在读博士生共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分别包括蒙古26人、哈萨克斯坦2人、印度尼西亚2人、菲律宾1人、韩国1人、伊朗1人、亚美尼亚1人、埃及1人、老挝1人、苏丹1人、德国1人(华裔)、美国1人(华裔)、澳大利亚1人(华裔)。
③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标准将不同学科分为三类,一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除文艺类外)、历史学、管理学;二类包括:理学、工学、农学;三类包括:文学(文艺类)、医学。资助金额(人民币/人·年)从一类至三类分别为87800元、92800元和99800元。
④由于汉语国际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授予的是文学学士或文学硕士学位,故不纳入教育学科相关专业背景的考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2019-03-26.
[2]陈丽, 伊莉曼·艾孜买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近10年发展变化与策略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16(10): 27-36.
[3]刘宝存, 张继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学历教育: 地位、问题与对策[J]. 北京教育(高教), 2017(5): 11-14.
[4]程伟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基于2005-2014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 2017(3): 88-93.
[5][28]刘水云. 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26-31, 29.
[6]程伟华, 张海滨, 董维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 64-71.
[7]李海生, 龚小娟.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生源问题及对策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32-37.
[8]柴三省. 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的构建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9): 60-66.
[9]马佳妮. 来华留学生就读感知形成路径及积极感知提升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2): 37-41.
[10]李晓玲, 李冬梅. 印尼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术适应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 教育观察, 2017(6): 4-7.
[11][30]杨晓平, 王孙禺. 国际学生留学北京动机的实证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2): 32-36.
[12]王传毅, 陈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读研的影响因素——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3): 34-42.
[13]逢成华. 来论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6): 29-32.
[14]谭清美, 王军华, Jhony Choon Yeong Ng. 来华留学研究生与国内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12): 45-49.
[15]邵长斌, 郑尚, 于华龙, 等. 浅谈在华留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当代教研论丛, 2018(1):10-11.
[16]朱萍, 巩雪. 来华留学研究生学术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 江苏高教, 2016(5): 96-99.
[17]宗晓蕾. 研究型大学博士留学生教育质量探究——以H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为例[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51-52.
[18]王彩霞. 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 上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16.
[19]田京.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国际研究生学术适应研究——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17: 137.
[20]CGS Task Force on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A Policy Statement [EB /OL].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331420.PDF, 2019-08-02.
[21]Turner C. S. V. , Thompson, J. R. Socializing Women Doctoral Students: Minority and Majority Experiences[J].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993(16):365.
[22]Brim, O. G. , Jr. 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Life Cycle[M]//O. G. Brim, Jr. , S. Wheeler(Eds. ). Social- ization after Childhood: Two Essays. New York: Wiley, 1966: 3.
[23]Weidman, J. C. , Twale, D. J. , Stein, E. L. Socialization of Graduate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 Perilous Passage?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1: 5.
[24]王轶玮. 美国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相关研究与实践[J]. 高教探索, 2018(11): 66.
[25]边国英. 知识历险与身份转换: 社会科学博士生专业社会化过程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10: 16.
[26]闵韡. 我国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支持现状与问题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2): 91.
[27]杜育红, 袁玉芝. 教育中的同伴效应研究述评: 概念、模型与方法[J]. 教育经济评论, 2016(3):78.
[2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关于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体系和提高资助标准的通知. [EB/OL]. http://jk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501/t20150121_1182625.html, 2019-08-10.
[31]新华网. 中蒙签署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备忘录. [EB/OL].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4/21/c_1115043971.htm, 201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