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郑艳群,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育技术。
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师因素密切相关。汉语教师的专业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行业发展的质量。
教师发展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教学技能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完善,也包括研究能力的更新。不同的教师发展研究内容可能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这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关系到研究结果的价值,值得探究。
1. 汉语教师发展研究的“内核与投影”体系结构
教师发展研究的内容不仅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而且相关因素多、关系复杂。因此,只有认清教师发展研究内容的体系和结构,才能把教师发展研究引向科学和纵深。
1.1教师发展研究的内核由三大研究领域构筑而成
教师发展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已有关于汉语教师发展研究显示:教师教育研究、教师认知研究和教师行为研究成为教师发展研究的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不仅在各自的内部构成研究空间,且相互之间存在交互关系。我们可以视之为教师发展研究的内核(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发展研究内核示意图
由图1可以看出,内核是由三大基本构件构筑出的7个空间结构。其中,汉语教师发展研究体现为在教师教育、教师认知、教师行为等单一空间内的研究(如图1中的A、B、C所示的空间),以及跨领域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即不同空间交互关系的研究(如图1中的AB、AC、BC、ABC所示的空间)。
(1)教师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标准和评估等问题。它是汉语国际教育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已有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5个方面(如图1中的A空间所示)。1)教师素质方面,已有的研究涉及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质构成(李秀丽,2013)、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提高(张和生,2006)和素质培养(张和生等,2006)。2)教师标准制定方面,已有的研究涉及中美间教师标准的异同(杨伟奇,2018),以及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探讨汉语教师专业培养方案(李琳,2011)和成长路径(王添淼,2010)。3)教师评估方面,已有的研究涉及学生对汉语教师的评价标准(王学松,2008);对汉语教师教学技能及理论知识的评估模式(柯传仁等,2015);国际汉语教师评价体系(王添淼等,2016)等。4)教师培训方面,较为突出的是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本土化汉语教师培训,如印尼华语教师培训模式(吕效东等,2006),南美汉语教师培训与发展模式(朱勇,2009),澳大利亚汉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模式(陈申,2014)等。5)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学者们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如技术环境下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郑艳群,2014);如何实现从听评课到互助反思的课堂观察的范式转变(盛双霞,2015);面对复杂的教学环境和已有科研成果的局限性,教师如何实现“教研互促”(李东伟,2015);教师在职前和职后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王添淼,2015a)。
(2)教师认知研究。教师发展离不开对教师自身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孙德坤(2008a)指出,“教师认知研究主要揭示教师的心理世界,即他们的信念、思想、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等。”1)教师信念方面,汉语教师信念的构成和发展问题是学者们的关注点(汲传波,2016);2)教师思想情感方面,已有研究涉及教师的情感发展状态和影响因素(李水,2016),以及教师从孤立走向合作的文化转型问题(王添淼,2015b);3)教师知识结构方面,汉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受学者们的关注较多,如以“个人实践性知识”为理论框架,从教师个人背景、教师工作环境及教师身份认同等多角度探索和理解教师经验性知识(孙德坤,2014)。(如图1中的B空间所示)
(3)教师行为研究。教师的所信、所思、所想是内隐的,它往往会通过外显的教师教学行为表现出来。这方面的研究包括:1)具体的教学行为,如课堂上的教师复现教学行为对学生再认效果的影响(李昊天等,2018)。2)教师行为的有效性,如调查对外汉语教师和欧美留学生对“有效教师行为”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曹贤文等,2010)。(如图1中的C空间所示)
(4)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体现为三大领域内部及外部间的相互关系。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者们非常关注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因素。除了上述列举的各自空间内的研究,还体现为对各自内部空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不同空间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1)单一领域内部的深入细化或交互关系研究。已有研究显示,有关汉语教师发展研究在三个领域内部正在分别逐渐深入和细化。以教师行为(C空间)为例,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可以分为具体教学行为(C1子空间)、教学行为的有效性(C2子空间)等具体问题。不仅如此,有些研究还细化到更深的层次,如具体教学行为又可分为课堂教学策略、教师教学语言(李维婷,2012)等(即对C1下位的研究)。关系问题进行探讨。以教师认知(B空间)为例,张蔚等(2016)的研究显示教师思想情感与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关关系,该研究分析了对外汉语新手教师教学焦虑产生的原因,发现教师语言知识和能力是导致焦虑产生的一个因素(即图1中B2与B3间的相互关系研究)。
2)不同领域之间存在跨域性的交互关系研究。跨领域之间的研究,如教师教育与教师认知(即AB空间)、教师认知与教师行为(即BC)、教师教育与教师行为(即AC空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以教师认知与教师行为(即BC空间)为例,吴勇毅等(2016)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进行调查,总结了不同认知风格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上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这种跨域之间的研究表明教师发展研究任务的复杂性及艰巨性。
1.2不同视角下的教师发展研究体现为内核在不同视域中的投影
教师发展的研究内容是多角度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教师发展的不同维度。视角不同,研究问题不同,则认识结果不同。在此,我们把不同视角下的教师发展研究看作是内核在不同视域下的投影所得到的具体形态或变体形式。(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发展研究“内核与投影”空间形态示意图
由于教师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有些研究应从变化的视角去分析,如以新手教师、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为研究对象,就这三者在具体问题上表现出的共性教学思想,以及相互间的差异性特征进行讨论,可将之视为教师发展研究内核在“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视域下的具体形态,即该视角下教师发展研究的投影。例如,严彦(2017)关于不同发展阶段中教师知识的差异就属于对这一空间的研究。
又如,可以将教学分为前、中、后不同阶段进行讨论。汲传波(2016)探讨教师信念在第一学期课程学习之后的变化就属于这一视角下教师发展研究内核在投影空间中的研究。
再如,若研究特殊目的汉语教学中的教师发展问题,也同样可以应用这一理念,将其视为内核在特殊目的视角下的一个变体。例如,彭湃等(2017)对如何为专门用途汉语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制定合理的培养模式这一问题的探讨。
1.3构建教师发展研究“内核与投影”体系结构的意义
构建这样一个包含“内核与投影”的教师发展体系结构的意义有三点:1)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梳理出与教师发展研究相关的因素及层级关系。2)目前任何有关教师发展研究的内容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并且可以从体系结构中发现已有研究丰富之处、薄弱之处及研究的空白。3)可以在这样的体系中去探究、挖掘出更多可能的、未知的规律。
2. 汉语教师发展之研究方法分析
我们从已有的教师发展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到很多研究方法的应用,它们都面向特定问题的解决。
2.1常使用的研究方法纵览
从已有汉语教师发展文献来看,研究方法既有非实证性的,也有实证性的。
(1)思辨性研究方法及研究实例。按照林锦秀等(2009:163)的论述,思辨性的研究是在占有丰富的文献资料、现实资料的基础上对某个问题进行科学的探索,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论证,从而提出新理论、新观点的方法。在汉语教师发展研究中,该方法常用于探讨教师教育中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实例如李惠文等(2018)。
(2)实证性研究方法及研究实例。通过对已有研究中常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考察,我们发现汉语教师发展研究应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3类:1)观察研究法。根据顾永安(2015:90)的界定,“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的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以获取的事实作为研究资料进行分析、论证、推断等研究,从而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常用于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研究。研究实例如李维婷(2012)。2)调查研究法。Nunan等(2010:38)指出,调查研究“通过收集某个人群总体中的样本在某一时间节点有关某种状况、态度或事项的信息资料来推断出总体情况”。例如,严彦(2017)以教师策略性知识结构为理论框架,通过对241位汉语教师使用语音教学策略的调查,分析了“生手—新手—熟手—资深—专家”5个发展阶段中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差异。这一研究方法的关键是设计出信度和效度都能达到一定标准的问卷,将所要研究的问题恰当地揭示出来。3)案例研究法。根据Nunan等(2010:41)的界定,案例研究的“概念核心在于它是对单个(或数个)个体或实体所作的深入的、纵向的调查研究”。该模式适合探讨个体差异方面的问题,研究实例如孙德坤(2008b)。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果针对性强,因此从推广角度应给出条件性知识。
我们对以“汉语教师发展”为主题收集到的研究文献(共79篇)中应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汉语教师发展研究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汇总表
2.2对研究方法的再认识
(1)思辨性研究中的逻辑和推理。思辨性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推导的方式,对理论或概念进行探究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联想,由此及彼;或透过表面看实质,来分析因果关系。目的都是探究事物的实质,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研究实例如王添淼(2015a)。思辨性研究方法要求理论性、逻辑性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还需要具体的实证研究支持。或者说,有了实证研究的基础,更有利于推动相关的理论认识。
(2)实证性研究中的具体研究方法。近年来实证性的研究越来越多,这显示出汉语教学研究伴随世界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转向。我们以其中的29篇实证研究论文为对象,考察汉语教师发展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特点。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现有的研究中,特定的研究方法对应了特定的研究内容。考察结果还显示,有些研究使用了一种实证研究方法,而还有一些研究联合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1)单独使用一种研究方法时的情形分析单独使用一种研究方法,或出于研究者自身条件的限制,或研究者认为该方法对特定的研究是自足的,不能简单笼统地认为使用单一方法就是有缺陷的。由表1可知,在以往学者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中,按多寡的排序为:调查研究、观察研究、案例研究。其中,调查研究方法普遍用于教师认知研究中的教师情感研究、教师行为研究,研究实例如朱瑞平等(2015);观察研究是教师行为相关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实例如李维婷(2012);案例研究常用于探讨教师认知以及教师行为方面的问题,研究实例如孙德坤(2014)。2)联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时的情形分析。针对某个研究问题,联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或使用一种研究方法时联合使用多种数据收集手段,目的或是为了相互补充或相互印证,或是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已有研究来看,实际研究中的案例研究法常常与观察研究或者调查研究联合使用,其特点是前者利用质性研究深入挖掘数据特点,后者采用量化手段广泛收集数据。例如,张蔚等(2016)在研究教师教学焦虑问题时,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来了解教师的焦虑水平,然后又进一步采用了半结构访谈的方式来挖掘教师教学焦虑的影响因素。3)研究方法应用的特点分析。对已有研究的考察发现:教师教育方面多为思辨性讨论;教师认知研究以案例和调查研究为主;教师行为研究集中体现为使用观察法。
3. 大数据视角下汉语教师发展研究
3.1已有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手段的局限性
(1)可探究的变量和关系受限。根据以上关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第一,大部分研究方法所探讨的变量都是事先预设的,在能够考虑到的范围内选取的,或是对已有假设的检验,或在较少的变量中发现可能的因果关系。第二,很难或无法发现潜在的、不同域之间可能的相关性。
(2)可驾驭的样本数受限。我们对实证研究文献中采用的数据收集手段进行了考察,发现目前教师发展实证研究常用数据收集方法可分为课堂观察、内省法和诱导法,具体样本数等信息汇总如表2。可以看出,对于庞大的教师群体来说,目前数据收集的样本量很多时候仍是采样研究,而非大样本数据,更不是全部数据,其代表性也易受到质疑。
表2 汉语教师发展研究中数据收集手段与样本数量对照表
(3)针对复杂的研究任务亟待探寻适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教师发展研究从内部因素到外部因素都很复杂。就外部因素而言,教学相关的各种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等,都会对教师发展构成影响,这些因素是交织、交融在一起的。这样看来,教师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师相关因素,应引入教师文化的概念,把教师发展这个问题放在汉语教育生态下去观察。只有在系统框架下,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教师发展,找出影响教师发展的多元因素,并把这些相关因素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与特定的教师发展问题相关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到适恰的研究方法。然而,目前还缺乏可同时关涉内外部因素的方法和手段。
3.2从人种志研究到大数据视角
(1)人种志研究法的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Nunan等(2010:45-46)指出,人种志研究方法“属质性研究,它是一种关注自然环境中正在发生的人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做出文化解释的研究方法”。人种志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从过程控制和绩效管理的角度去认识教师发展中变量动态变化的情况,对于指导实践有重要的意义。也有研究者指出,“人种志研究在帮助教师生成智慧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它所强调的整体性视角,所奉行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所推崇的反思精神和反思技术,都对教师智慧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林存华,2006)。但该方法通常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而且需要记录一个群体在复杂环境下的行为状态,因此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目前应用不多。
(2)大数据理念的启示。“大数据”带给我们观念上的三点启示为:是全部数据,而不是随机采样;是大体倾向,而不是精确的结果;重在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2013)大数据时代,外语教学方式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对汉语教学开展数据挖掘工作,可以全面认识影响汉语教学的相关因素,发现更多的汉语教学规律;用丰富的汉语教学知识指导教师和教学行为,开展教师培养和培训(郑艳群,2016)。大数据视角下的汉语教师发展研究有望更新已有的研究范式,利用有效的工具探究到更多、更可靠、更有价值的规律。
3.3大数据视角下教师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
开展教师发展研究,可以有很多方面和视角。首先,应根据研究问题选用合适的数据形式和数据集合,并确定数据来源及数据收集的手段。其次,确定研究内容的属性和可能的属性集。有时可以依据一个现成的理论框架,也可以运用扎根理论,从问题和内容出发,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析进行构建,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最后,通过计算发现特征和规律,即机器学习的思路。其计算结果不仅可以显示在属性框架内各节点的统计值,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推断不同结构间可能的关联关系,供专家开展进一步的分析。
4. 展望
张和生(2006)就曾提出,应加强通过跟踪调查的方式评估教师培训成效的研究。展望未来,今后可以建立数字化平台,更广泛地收集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各类数据,并展开关联研究;也要建立标准和专业的属性集,从半自动化标注开始,逐渐过渡到全自动标注,最终得出一系列相关的分析结果,包括成功的方面和有待优化的方面,并能实时预测,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曹贤文,王 智 2010 对外汉语教师与欧美留学生对“有效教师行为”的评价[J]. 语言教学与研究(6).
[2] 陈 申 2014 澳大利亚的汉语教师职业发展[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1).
[3] 顾永安(主编) 2015 教育研究方法[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4] 汲传波 2016 职前国际汉语教师语言教学信念发展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3).
[5] 柯传仁,陆 原,潘小斐 2015 汉语教师教学技能及二语习得理论知识的评估模式[J]. 世界汉语教学(1).
[6] 李东伟 2015 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7).
[7] 李昊天,张洛艳 2018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复现教学行为课例研究[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4).
[8] 李惠文,庞 晖 2018 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深度培训模式建构及实践——以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5).
[9] 李 琳 2011 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17).
[10] 李 水 2016 对外汉语个别式辅导教师情感因素的动态分析——基于叙事的个案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5).
[11] 李维婷 2012 对外汉语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课堂指令语的对比分析[A]. 载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编),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 西安: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
[12] 李秀丽 2013 论创新型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8).
[13] 林存华 2006 人种志研究与教师智慧的生成[J]. 教育理论与实践(15).
[14] 林锦秀,陈伙平(主编) 2009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5] 吕效东,王健昆 2006 试论印尼华语教师培训基地的建立与华语教育事业的发展[J]. 海外华文教育(3).
[16] 彭 湃,胡晓研 2017 专门用途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及自我发展[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17] 盛双霞 2015 从传统的听评课到互助反思的课堂观察——基于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3).
[18] 孙德坤 2008a 教师认知研究与教师发展[J]. 世界汉语教学(3).
[19] ——— 2008b “我会摸索出一条合适的路子”——一位中国汉语教师探索经历的叙事研究[A]. 载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编),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 ——— 2014 国际汉语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个案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1).
[21] 王添淼 2010 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由《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引发的思考[J]. 语言教学与研究(2).
[22] ——— 2015a 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23] ——— 2015b 国际汉语教师文化的转型:从孤立走向合作[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3).
[24] 王添淼,林 楠 2016 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师档案袋评价体系的思考——基于美国的经验[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25] 王学松 2008 来华美国留学生对汉语教师的评价标准——以PiB“教学评价”为例[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26]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2013 大数据时代[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7] 吴勇毅,段伟丽 2016 后方法时代的教师研究: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上的差异[J]. 语言教学与研究(2).
[28] 严 彦 2017 汉语语音教学中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2).
[29] 杨伟奇 2018 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素质发展探讨——基于中美两国教师标准的对比报告[J]. 今传媒(4).
[30] 张和生 2006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31] 张和生,鲁 俐 2006 再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培养[J]. 语言文字应用(S2).
[32] 张 蔚,徐子亮 2016 基于扎根理论的对外汉语新手教师教学焦虑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2).
[33] 郑艳群 2014 技术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建[J].华文教学与研究(2).
[34] ——— 2016 汉语教学数据挖掘:意义和方法[J]. 语言文字应用(4).
[35] 朱瑞平,钱 多 2015 汉语教师志愿者背景、动机与志愿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1).
[36] 朱 勇 2009 基于因特网的南美汉语教师培训与发展模式构建[J]. 世界汉语教学(4).
[37] David Nunan & Kathleen M. Bailey 2010 第二语言课堂研究:综合指导[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