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 美国文化中心: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一次尝试
 
字体:     日期:2020/03/10 10:00:00    杨光/文    点击:

作者简介:杨光,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主任。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开展了包括富布赖特项目、汉弗莱项目、国际访问者项目以及和平队项目(中美友好志愿者)等一系列公共外交项目,这些项目加强了世界各国对美国社会的了解,为提高美国国家形象发挥了一定作用。中国是美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国,除了上述项目,2010年美国开始在中国部分高校实施美国文化中心项目。在运作九年后,2018年美国国务院不再拨款,此项目处于暂停状态。

 

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后文简称“川大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设立最早的美国文化中心,见证了美国文化中心发展的全过程。本文以川大中心为例,在回顾项目的建设背景、运作特点以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认为,美国文化中心的自身缺陷,是其处于停滞状态的根本原因之一。

 

美国文化中心建设背景

 

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申明》,一致同意把设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列上日程。2010年5月25日,由刘延东国务委员与希拉里国务卿共同主持的第一届中美人文交流磋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为了建设21世纪积极的中美关系,双方期待共同拓展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与此相契合,2009年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成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2010年提出,希望在四川大学建立美国文化中心。

 

建设美国文化中心的设想立即引起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2010年10月,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John Huntsman)计划专程前往四川大学参加美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后因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提名离京回国,没能如愿。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宋柯(Thomas Skipper)先生等一行四人,在驻成都领事馆总领事等官员陪同下,参加了当年12月13日在四川大学的揭牌仪式,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由此正式成立。

 

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正式成立后,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了两轮招标公告,鼓励美国大学提出申请,与其在中国的伙伴高校合作,设立更多的美国文化中心。至2014年底,二十四所美国高校或机构参加了此项工程,在中国布局美国文化中心的工作基本完成。在北京大使馆以及其他五个领事馆管理的六个领事区的每个领区均布局了数量不等的美国文化中心,基本覆盖中国主要城市。

 

美国文化中心的目标与运行机制

 

美国文化中心的目标与美国公共外交的目标相一致。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于2010年在发给美国文化中心成立的贺词中说,“……该中心在两国人民心中将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帮助两国人民互相加强了解,从而更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事务。”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宋柯在揭牌仪式上谈到美国文化中心的目标时也表示,“我们的合作基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这一了解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沟通,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交流。我们希望美国文化中心将会很快成为一个学生们愿意光临的地方,在这里大家可以有所学、有所知,并共同成长,投身到各类文化交流项目中来,为此该中心将发挥积极作用。”

 

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美方主任对美国文化中心的具体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第一,通过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推进对美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并讲述美国故事;第二,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超越肤浅的流行文化,彰显美国经验,通过基于比较或跨学科视角的多种投送方式展示美国价值观;第三,支持各中心独立开展学术研究,促进各中心个性化特点建设,为各中心共享资源以开展最佳实践提供网络化服务。

 

在组织形式上,为了把全国二十余个中心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更有效率的公共外交网络,美国驻华大使馆委托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作为总召集人,从2012年开始每年夏天在中国举行美国文化中心年会,商讨各中心之间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并分享成功经验。2012年年会在北京召开;2013年在上海召开;2014年在深圳召开;2015年在西安召开;2016年在广州召开;2017年在长春召开。美国文化中心年会成为联系各个中心的纽带。

 

在经费来源方面,美国文化中心主要由美国国务院拨款。美国国务院给予每个新建立的中心大约十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资金划拨到美方高校管理使用。每次年会上,美国驻华大使馆会宣布下一个年度经费申请计划,按照各中心年度活动计划的可行性,经过评估后,给予大约5万美元的经费资助。此外,福特基金会从2013年至2015年资助38万美元,用于连续三年美国文化中心年会的相关经费支出。鲁斯基金会则提供了一笔75万美元的费用,一方面资助各中心走出高校、进入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资助课程建设,在中国高校开设若干门美国文学、文化课程。

 

美国文化中心开展的主要活动

 

举办各类讲座和开设课程是美国文化中心最常见的活动。以川大中心为例,从2010年到2017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每学期会组织由2—5名学者组成的访问团,到川大访问大约一周时间,期间每位学者举行1—2场讲座或与师生座谈。讲座内容涉及美国文学、历史、政治、音乐、公共管理、高等教育、宗教研究以及体育等方面。由美方派出,并开展讲座或者开设课程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学者均为该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家。

 

以四川大学美国文化中心为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麦金农(Stephen Mackinnon)教授一九七二年受到周总理接见,见证了中美正式建交的全过程,他在2012年春季学期为四川大学研究生开设的“中美关系”课程,从历史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介绍了美中两国关系的发展;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德博拉·克拉克(Deborah Clarke)教授,是美国南方文学以及福克纳(Faulkner)作品研究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博士沃伦芬得莉(Jannelle Warren-Findley)开设的“美国旅游中的文学”课程,从跨学科的视域结合旅游研究文学。

 

美国文化中心也利用美方的学术资源,与中方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以四川大学美国文化中心为例,2012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相关学院共计18位学者,与中方18位学者一道,共同完成18个研究项目。经过两年的合作,共有13个项目以CSSCI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增进了中方学者对美国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学术讲座、课程与科学研究,美国文化中心也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文化活动。例如,通过演艺展示美国文化的民间组织——“乒乓策划”,于2014年组织“美国之窗——科尔·波特独唱音乐会”以及声乐大师班,在美国文化中心巡回演出,直观地向中国大学生展示了美国音乐文化。2015年“乒乓策划”组织“美国文化之旅——跨文化喜剧交流”活动,美国跨文化喜剧研究者、脱口秀演员、富布赖特奖学金获得者埃杰西与国家二级相声演员崔增光,为观众带来了中西合璧的美式脱口秀和中国相声,中美融合的艺术形式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广州大学美国文化中心于2015年举办“全国美国文化知识大赛”,邀请国内部分高校学生参赛;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文化中心邀请世界顶级爵士乐演奏家辛西娅·赛尔及其“兜风”乐队带来了“班卓琴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年代爵士音乐会”;河南师范大学组织“白头鹰与大熊猫中美文化交流英语视频演讲赛”等各类活动。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美国文化中心的发展在2014年达到高潮,中心总数达到24个,前来参加2014年6月在深圳召开的美国文化中心年会的中美双方代表及美方相关单位人员总数达到160余人。然而,仅仅两年以后,参加2016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美国文化中心年会的文化中心不足10个,参会人员不足50人。在这两年中,相当一部分中心已经没有开展活动,处于事实上的停滞状态。出现这一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美国方面没有遵循关于政府不过度直接参与文化事务的原则。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就提出,政府直接参与文化事务的数量不超过总数的百分之五,被称之为“百分之五原则”。但美国文化中心的情况并非如此。

 

以川大中心为例,2011年5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副大使到川大中心与学生座谈;2011年8月,副总统拜登到川大演讲;此后,亚利桑那州州长、美国驻成都总领事相继到川大演讲;2012年7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副大使再次到川大与学生座谈;2012年12月,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事务官员访问川大中心。

 

除了四川大学美国文化中心,分布于其它城市的美国文化中心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2010年是美国文化中心成立运作的时期,也是国际环境比较复杂的时期,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突尼斯总统流亡、埃及总统下台、利比亚卡扎菲被推翻、也门局势混乱以及叙利亚内乱引发内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美国政府在中国各地美国文化中心的活动不可避免受到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如此,截至目前,川大中心仍然作为四川大学校批社科机构继续存在,从未有任何官方部门要求其停止运作。

 

第二,美国文化中心的经费安排不尽合理。美国国务院划拨给川大中心的经费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管理,四川大学对经费没有支配权,也不掌握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在美国文化中心的运作中,美方高校认为在双方的交流中,中方高校收获了讲座、课程和各类活动,是受益方,因此要求中方承担美方人员在中国的食宿费用。而中方高校组织各类活动的人员投入,也需中方高校自己解决。这一资金安排的实质是美方的经费投入不足,中方高校被迫分担美国公共外交经费。安排机场接机、联系住宿、预订讲座场地、邀请中方教授参加座谈、组织学生参加讲座、陪同市内参观以及机场送行,中方高校事实上成为美方高校的接待站。美国文化中心这一经费安排模式,对于经费并不充裕的部分中方高校,其组织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美方经费使用的效率也不高。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向美国国务院申请的五万美元2015年度经费,用于在成都、南京和苏州分别开展的为期一个月的美国西南摄影图片展。但从展出内容看,展品内容少、特色也不鲜明;从参观人数看,人流非常有限,展出效果很不理想。虽然美国驻华大使馆也了解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不断加强对美方经费的使用管理,如2014年,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发给各中心的邮件中就要求,从当年开始,美方活动经费不能再用于支付美方人员酬金;2016年,美国驻华大使馆下发各中心关于当年经费申请的说明书进一步指出,各中心在经费使用中若有虚假陈述,美方责任人需依据美国法典第18卷1001条款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是总的来看,这种由美方管理并使用经费、中方高校分担部分经费的模式使中方高校失去积极性,这也是导致部分中方高校不再继续举办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美国文化中心没有体现文化的双向交流原则。在1938年美国文化关系司筹建过程中,罗斯福政府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以及首任司长本·切林顿等有识之士都极力主张,通过文化的双向交流达成美国文化外交目标。富布赖特参议员对双向交流也推崇有加,在其倡导下通过的《富布赖特法》以及其后一系列法律,都把通过双边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作为重要目标。

 

然而,美国文化中心在双向交流方面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一原则,例如:在制定美国文化中心年度活动计划时,通常是由美方高校提出活动安排,中方高校并无太多发言权而处于被动执行的尴尬境地,使文化的双向交流沦为空谈;美方高校派出大量学者来到中国输出美国文化,而由美国文化中心组织的中方人员赴美交流次数却寥寥,文化呈现单向流动的态势;而在具体活动内容上,美方高校并没有仔细研究中方高校师生的兴趣所在,只是依据自己的认知来安排相关文化活动,导致中方高校师生对部分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还出现个别美方活动触碰中方极为敏感的内容的情况。美方对中国国情的不了解,可见一斑。

 

相较成功的富布赖特项目和国际访问者项目,面向中国高校的美国文化中心项目难言成功。一方面,美国面对的是一个拥有远比自己历史悠久,有数千年思想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要想使中国全面认同只有二百余年历史的美国价值观,并非易事。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兴大国,面对作为守成大国的美国,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既有悠久历史佐证、也有硬实力支撑。相较二十一世纪以前美国文化软实力对他国的影响力,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此消彼长,在中国积极展开与美国通过相互合作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背景下,美方部分人士仍然抱持“冷战”思维,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领域与中国开展对抗,非常不明智。美国文化中心将来是否会继续成为一个中美人文交流项目,取决于美方对其的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对此,只有假以时日,拭目以待。

 

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美国政府在文化外交中的角色研究》(项目编号:17XJA810001)的成果之一。

 

《公共外交季刊》201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