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 满足语言需求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语言产业的功能及作用
 
字体:     日期:2019/09/03 10:00:12    李艳/文    点击:

作者简介:李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语言产业是“以语言为内容、材料,或是以语言为加工、处理对象,生产出各种语言产品以满足各种语言需求的产业形态”(陈鹏《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生产、提供同类或相关语言产品(语言服务)的组织聚集形成语言行业,不同类型、相互关联的若干语言行业构成了语言产业。是否能够满足某种语言需求,可以作为判断某种产品(服务)是否属于语言产品(服务)的标准。

 

语言需求可以细分为以下五种:语言能力提升需求,对应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测试等方面的产品(服务);语言转换需求,对应语言翻译方面的产品(服务);语言技术需求,对应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方面的设备、软件等产品(服务);语言创意与艺术需求,对应命名服务、书法艺术、字体设计等;公共语言产品需求,对应语言学术研究、语言资源整理与保护、语言数据库、语言标准、语言政策等产品(服务)。

 

“语言产业”可以划分为九大业态:语言培训行业、语言翻译行业、语言出版行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行业、语言康复行业、语言测试行业、语言创意行业、语言艺术行业、语言会展行业。

语言产业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拉动作用,其功能具体可以分为直接功能和延伸功能。

 

直接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提升语言能力  这是语言教育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测试、语言康复等产品与服务的主要功能。其中既包括提升母语能力,也包括提升外语能力。语言康复服务旨在使需求者获得、恢复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而以拥有正常语言交流能力者为消费主体的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测试产品(服务)的功能,在于使需求者拥有更好的语言素质、更强的语言技能,或通过成功的语言转换实现良好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

 

展现语言魅力  这是相声、朗诵、书法、文字创意设计等语言艺术和语言创意产品(服务)的主要功能。例如,命名服务是以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发音、字形、意境的美感为前提,为机构、组织、产品或者个人取具有识别度、富有个性、意蕴深远、朗朗上口的名字,在展现语言独特魅力的同时,让命名服务的消费者与提供者获得社会评价、经济利益方面的回报。将语言文字作为核心创意元素的饰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也属于语言艺术产品。

 

延伸功能包括三个方面:

 

经济功能  第一,包括母语和外语在内的语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语言消费者”个体的语言技能与工资收入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亦是如此。“包括母语水平和使用外语的人数、熟练程度”在内的国民总体语言能力,“是该国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少安《经济学视野中的语言问题》);同时,语言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强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经贸往来,降低经济活动协调、管理、信息交流的成本。第二,语言产业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创造可观产值。根据估算,我国语言产业中的语言翻译、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技术、语言测试、语言康复等六个行业2016年产值合计约为4190亿元人民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0.56%。第三,窗口服务行业从业者良好的语言服务能力,可以优化顾客的消费体验、增强顾客购买商品的意愿,带动商品的销售。同时,包含语言服务在内的良好的服务能力,也会优化当地的人文形象与环境,有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功能  在语言产品(服务)中,语言艺术产品本身就属于文化产品;语言技术产品、语言翻译服务等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提供技术与语言支持;语言教育培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者对这一语言所属文化的整体认知。因此,语言产品(服务)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不言而喻。语言消费与文化消费、语言传播与文化传播是一个互相促动、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一,语言消费有助于拓展文化传播的受众范围。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文化的传播必然是借助某一种语言来抵达其受众的,受众的语言能力影响着文化传播的范围与效果,而对语言产品的消费正是受众语言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二,文化传播有助于增强受众的语言消费意愿。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或者某一种文化产品感兴趣而开始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在外语学习者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实际上,在跨文化消费中也包含着直接的语言消费,例如,对影视剧片名、字幕等语言翻译产品的消费等。

 

第三,受众语言消费意愿的增强以文化传播的拓展与深化为结果。可以说,不论受众是以文化消费为起点,还是以语言消费为起点,在消费过程中,必然都会消费包含语言产品的文化产品(如译制片)或是本身就属于文化产品的语言产品(如外语教材),继而产生对与该文化相关的语言或是该语言相关的文化的兴趣及消费意愿,从而形成新的消费循环,如此往复,最终实现文化传播。

 

社会功能  政府作为语言服务的提供者之一,通过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规范和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及盲文、推进语言康复治疗技术开发利用等工作,来提升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此外,一些语言产品(服务)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以语言康复产品与服务为例,目前,我国言语听觉障碍患者数量超过3500万,如果每位患者的家庭按3口人计算,关涉人群超过了1亿。因此,语言康复服务能否及时跟上和满足需求,不仅是医学问题、语言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语言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新动能和旧动能是相对而言的:新动能,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旧动能,是指传统动能,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同时覆盖利用传统经营模式经营的第一、二、三产业。

 

语言产业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

 

第一,语言产业属于新动能的构成部分。

 

语言产业是绿色经济、知识经济,语言会展、语言康复、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测试等都属于新业态、新经济;其中,以语言智能为代表的语言技术属于新技术。语言产业的发展直接为新动能的壮大贡献力量。

 

以语言培训行业为例,语言培训业态与其他语言行业相比,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对其他语言行业的辐射性较强。这是指语言培训行业与语言产业的其他业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且对其他相关业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比如为语言培训提供教材服务的语言出版和语言翻译行业。同时,语言测试与语言培训这两个业态关联度较高,在语言消费行为方面互为因果。二是起步较早,体系成熟。作为语言商品的语言培训在改革开放之初几乎是与“英语热”同步出现的,由于市场庞大、利润丰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语言培训行业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到2009年左右,我国英语培训的市场总额已经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全国注册经营的英语培训机构超过5万家。语言培训产品、机构的定位已经较为成熟。从产品定位上看,主要包括留学语言培训、升学和升职类语言培训、商务语言培训、少儿语言培训等,涉及多个语种;从机构定位上看,大型的领军机构主要定位于出国留学培训、商务语言培训,中、小型培训机构主要定位于中、小学生的汉语及外语培训。三是体量较大,发展迅速。比如,据艾瑞咨询推算,2016年中国在线少儿英语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9.7亿元,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线少儿英语教育的市场规模还将有更大发展,预计2019年将超过50亿元。

 

第二,语言产业为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支撑和服务。

 

语言教育培训为新动能发展提供具有较高语言能力的人力资源。语言翻译为科技、经济、人文交流提供支持。语言智能提升城市智慧化程度,为其他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目前,科技部、北京冬奥组委、体育总局等部门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关键科技,联合制定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2018年至2022年,对21项科技研发项目进行支持。其中,与语言服务相关的科技项目有“冬奥多语种语言服务关键支撑技术及设备”“研制面向残奥运动员服务的手语交互机器人”,旨在研究冬奥场景下多语种语音和语言处理关键技术和手语交互机器人。此外,还规划研究高性能公众服务无线网络、室内外精准定位导引、多语言信息服务、观众服务交互,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多业务数据融合技术,构建观赛服务、场馆导览、餐饮服务和移动支付等智慧服务统一“APP”等。面向2022年冬奥会的智能语音翻译技术的研发还将与“5G”网络的发展相结合,在360度全景直播、“VR”沉浸式体验、赛场医疗、智慧城市等智慧程序中嵌入多语种语音翻译技术,实现语言服务在场景、体验等多方面的升级。

《语言文字报》2019年6月5日第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