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华 包亮 | 整合优势资源 构建支撑能力 探索双赢之路——以浙江师范大学为案例分析
 
字体:     日期:2018/11/27 10:00:44    徐丽华,包亮/文    点击:

作者简介:徐丽华,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汉语推广办公室主任,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孔子学院非洲研修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汉语国际教育、孔子学院建设。包亮,浙江师范大学孔子学院非洲研修中心办公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建设。

 

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孔子学院建设已经从规模扩张、总体布局迈入提质增效、深化内涵的新时期。孔子学院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具有教学权威和内在吸引力的语言文化机构,切合世界各国需求,也已成为摆在孔子学院面前亟待解答的课题。

 

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孔子学院要坚持问题导向、标准引领,逐步健全各类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好“国际汉语教育标准工程”,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理顺中外方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孔子学院融入所在大学和当地社区,使孔子学院成为增进中外交流与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田学军,2017)。

 

在孔子学院提质增效、深化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加强支撑能力建设也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原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2015年的工作报告中就曾提出,要“着力加强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支撑能力建设”(许琳,2015)。中方合作院校支撑能力的建设对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作为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浙江师范大学将孔子学院建设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构建学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在如何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切实加强孔子学院支撑能力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且已形成以孔子学院建设为中心,区域问题研究、国际合作交流和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本文将以浙江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为例,总结并论述如何加强、发挥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的支撑能力。

 

  孔子学院建设与学校国际化、区域国别研究联动发展

 

对于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来说,孔子学院建设既是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也是学校国际化的自身需要。浙江师范大学从一开始就充分意识到两者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所以在推进孔子学院建设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为建而建,而是将孔子学院所在国或区域作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中心区域,带动学校自身的学科建设,着力加强针对性的区域研究,努力实现孔子学院建设与学校国际化工作的良性互动,特别是非洲孔子学院和非洲研究联动发展。

 

1995年12月,浙江师范大学受国家教委委托,在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建立了中西非地区第一个汉语培训中心。1996年10月汉语培训中心正式运营,为喀麦隆及周边国家培养了一批汉语人才,促进了中喀人文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与此同时,学校重点开展了面向非洲的研究,2002年学校成立了非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关注中非高等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推出了非洲高等教育研究丛书。

 

2004年教育部在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了教育援外基地,开展非洲教育官员的培训。2007年11月,在汉语培训中心基础上,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成立,现已成为非洲规模最大、教学体系最完整的孔子学院之一。目前该院注册学员10200名,建立了从幼儿园到硕士研究生完整的汉语教育系统。2012年喀麦隆教育部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超过80所公立中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中学生达6000余人。2012年、2013年学校又先后承办了非洲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成为国内承办非洲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

 

浙江师范大学在做好孔子学院建设的同时,全盘统筹,系统规划,带动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留学生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成立了国内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该院借力非洲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全力开展对非研究,先后承担了中联部、外交部、教育部、国家汉办等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国内首个非洲区域的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出版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已成为国内高校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非洲研究机构之一,由此逐步搭建起了“一论坛、两院、两馆、两基地”(中非智库论坛,非洲研究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非洲博物馆、非洲翻译馆,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的开放式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学校国际化办学空间。非洲孔子学院建设带动了学校非洲研究的平台建设,非洲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也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孔子学院中方承办高校支撑机构精准发力,为提质增效提供保障

 

作为孔子学院总部、中方高校、外方高校三方合作共建的语言文化传播机构,孔子学院起着互相联结、相互交换资源的桥梁作用。通过共同办学这一桥梁,双方院校可以较为方便地获取对方院校的各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互补,提升办学效益(严晓鹏,2014)。对中方合作院校来说,要建好这个桥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支撑能力的建设。

 

(一)管理支撑机构建设

 

浙江师范大学在2007年就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单独设立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学校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及时为孔子学院提供高效的项目支持和服务保障。管理机构的职能不仅在于管理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发挥引领作用。

 

“引领”作用首先体现在为孔子学院发展作顶层设计。浙江师范大学先后制订了汉语国际推广“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是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学校孔子学院办学的主体意识,把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对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孔子学院办学体制与发展方向的创新。喀麦隆孔子学院成立当年(2007年),率先在全球孔子学院建设中提出一院多点的办学路径;2008年该院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建中西非地区首个汉语师范专业,培养本土师资;2012年促成喀麦隆教育部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与中资企业紧密合作,开展订单式汉语人才的培养。“引领”作用还体现在建章立制上,学校和孔子学院相继出台了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志愿者、教学点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以保证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

 

(二)师资培养机构建设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师资培养是其特长,学校中文、教育、美术、音乐、体育、外语和非洲研究院,每年都为孔子学院输送教师和志愿者,特别是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硕士专业更是孔子学院师资培养的摇篮。为了支持非洲孔子学院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硕士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提出了鲜明的非洲特色,培养了解非洲文化、懂得非洲语言、具有非洲情怀的汉语教师。本科和硕士专业已为非洲数十个国家提供了200多名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成为浙江省特色专业(面向非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的教改项目“6C‘容和’涉非汉语推广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荣获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

 

(三)学术研究机构建设

 

孔子学院建设的提质增效离不开相关学术研究的保驾护航。2015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批准学校成立了孔子学院非洲研修中心,自此,浙江师范大学承担了赴非汉语教师和非洲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从事非洲汉语传播和非洲孔子学院研究等工作,并出版了《非洲孔子学院回视与前瞻》,主导和参与了喀麦隆、莫桑比克、乌干达、毛里求斯、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中学汉语教学大纲、本土汉语专业课程大纲和汉语教材编写工作,有效推进了非洲孔子学院的各项工作。

   

  特定区域和不同国家的孔子学院需要特定政策与举措,确保健康发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总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孔子学院的发展,为了扶持发展中国家孔子学院的建设,中方合作院校往往需要出台有针对性的特定政策,以便建设好孔子学院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

 

为了支持非洲孔子学院发展,保证孔子学院外派教师的延续性,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一是将外派教师与学校教师、管理队伍的培养相结合,使外派教师、院长成长为学校的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二是保留外派教师的校内档案工资,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时享受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政策;三是建立孔子学院专职汉语教师队伍,鼓励有志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加入,为进入后备师资队伍的教师在培训等方面提供便利;四是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培养一批汉语外语畅通、中外文化会通、专业领域贯通、富有非洲情怀、勇于担当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非洲孔子学院不仅缺院长、缺教师,还缺教育资金。中方合作院校需要积极协助孔子学院提高自身的资金筹措能力,吸引企业、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经费资助,争取外方政府和外方合作院校的支持,确保孔子学院除了总部的支持外,还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鼓励孔子学院积极与当地中资企业合作,为企业量身打造既懂汉语又掌握专业技能、为企业所需的本土人才;或提供菜单式的服务,如举办人才交流会,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就业信息,为当地企业及中资企业推荐本土汉语人才。

 

  孔子学院中方承办高校应多方推进本土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孔子学院十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斐然,令世人瞩目。在新形势下如何坚守开办孔子学院的宗旨、不断彰显汉语教学的特色以保持孔子学院持续发展的势头,值得关注(赵金铭,2014)。中方承办高校应助推孔子学院借力当地教育资源,逐步推进汉语师资、教材、教学体系等本土化,同时促成汉语纳入孔子学院所在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保持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在非洲孔子学院办学实践中,为了实现汉语教师本土化,借助当地教育资源,帮助所在国大学开设汉语师范专业、汉语专业或汉语+某种当地语言的双语专业(如喀麦隆马鲁阿大学高等师范学院的汉语师范本科专业,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汉语专业,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汉语—斯瓦希里语双语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其国民教育教师序列,享受公务员待遇。

 

在上述专业合作共建之初,浙江师范大学选派专业教师,协助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指导撰写课程大纲,全程参与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喀麦隆马鲁阿大学汉语师范专业首届毕业生杜迪已经成长为该专业的系主任,多门专业课程已由当地教师授课,专业教师本土化也成为该专业发展的方向。

 

在创办汉语师范专业的同时,浙江师范大学积极协助所在国教育行政部门将汉语教学纳入该国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汉语教育体系;帮助所在国教育部制定汉语教学大纲,以教学指导文件形式规定了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并将其作为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以及该国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标准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汉语师范专业的建设、汉语教育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以及作为文件颁发的汉语教学大纲的确立,有力地推动了孔子学院在所在国的发展,同时也真正让汉语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有200余所大学参与了孔子学院建设,中方承办院校发挥各自独特优势,从不同的方面提升支撑能力,从而实现了双赢的新局面。本文仅仅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浙江师范大学在面向非洲开展汉语国际传播和推进孔子学院建设过程中,如何探寻出一条拓展学校国际化办学空间、服务国家战略的双赢途径。孔子学院建设任重道远,未来如何围绕国家“一带一”战略全面推进孔子学院建设,增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担当,都有待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研究。

 

附注

①“容和”:包容理解、和而不同;“6C”:汉语、文化、沟通、比较、情怀、担当的英文首字母。

参考文献

田学军.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到孔子学院总部调研. http://www.hanban.org/article/2017-06/16/content_690419.htm,2017-06-16.

许琳.孔子学院总部 2015 年工作汇报,2015.

严晓鹏.孔子学院与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影响途径与行动策略——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

赵金铭.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与教学前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