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孔子学院研究年度报告

    第二节 基于基础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美国统计学家约翰·图基(John Tukey)提出了“探索性数据分析”的概念和方法,主张利用标准统计学算法,以及图形、图表、数字等显示数据中的规律性及其特征,进一步提炼数据隐含的信息。报告借鉴这一概念,将其作为分析孔子学院研究的一种思路,即通过基础数据的分析,来挖掘不同类型文献的特征信息。在进行文献数据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报告分别对核心期刊文献数量比重、学位论文所属院校和博士论文选题、相关会议与会议文献发表情况,以及图书文献的类型等进行分析,以期反映孔子学院研究的年度特征与发展变化。

从文献数量看,在 2018 年的 1 729 篇 / 部孔子学院研究文献中:期刊文献 996 篇,包括中文期刊 964 篇、外文期刊 32 篇;学位论文 658 篇,包括中文学位论文655 篇、外文学位论文3 篇;图书文献21 部,包括中文图书19 部、外文图书 2 部;中文会议文献 18 篇;中文辑刊文献 36 篇。从文献类型上看, 期刊文献与学位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多。2015 至 2018 年各类文献的具体情况如图 1-1、表 1-1。

1-1 2015—2018 年孔子学院研究各类文献数量统计图

1-1 2015—2018 年孔子学院研究各类文献数量统计表

通过对四年文献数量的比较可以发现,2018 年的文献总量和各类型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相对于 2017 年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但在 2015 至2018 年的研究文献样本中,仍具有比较强的数量优势。期刊文献数量占比从2017 年的 55.3% 上升到 57.6%,学位论文和会议文献的数量及占比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会议文献的数量和占比下降更为显著。

为进一步了解、分析和呈现孔子学院各类文献的特征,报告分别对期刊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辑刊文献和图书文献的几组基础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各类研究文献分别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期刊文献:来源分布广泛,跨学科属性明显。

孔子学院是具有创新性的中外合作教育组织,这一国际属性使其获得多个国家和不同语种的学术关照。孔子学院研究已历经近 15 年的路程,在“量” 与“质”两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基于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和加菲尔德引文分析体系,“载文量”和“被引率”是国际遴选核心期刊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量化指标。 核心期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较高水平,是评价文献质量的一项可参考标准。一般而言,核心期刊所收录的研究文献,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行文和表达严谨规范、选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鉴于此,报告对核心期刊刊载孔子学院研究文献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由于孔子学院中外文期刊文献总量差异较大,不适合直接进行数量对比,因此,报告尝试通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的占比分别呈现中外文期刊文献的情况。2015 至 2018 年孔子学院研究中外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及占比的变化趋势分别见表 1-2 和表 1-3。

1-2 2015—2018 年孔子学院研究中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统计表

1-3 2015—2018 年孔子学院研究外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统计表

数据显示,中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和占比无明显优势,2018 年中文核心期刊文献共 151 篇,较 2016 和 2017 年分别下降 100 篇左右,所占期刊文献总量比例仅为 15.7%,为四年来最低值。外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的比例优势较为明显,2018 年共 12 篇,超过外文期刊文献总量的三分之一,2015 至 2018 年核心期刊发文数量的平均占比达 33.8%。未来孔子学院研究应拓展理论研究范畴,引入多学科研究方法,提升核心期刊发表频次,增强孔子学院研究学术影响力。

“跨学科研究是一项回答、解决或提出某个问题的过程,该问题涉及面和复杂度都超过了某个单一学科或行业所能处理的范围,跨学科研究借鉴各学科的视角,并通过构筑一个更加综合的视角来整合各学科视角下的见解。” 孔子学院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话题,包括语言学、教育学、经济学、传播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各学科正逐渐介入或深度参与孔子学院研究。在不同学科视角中,孔子学院或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场域,或是文化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或是国际多方主体参与的非营利服务类合作组织,或是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型路径和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载体,或是国际关系变迁、国家能力与实力发展的具体呈现。从所载期刊的学科分类来看,孔子学院研究已经形成了跨学科研究态势,2015 至 2018 年刊载孔子学院研究较多的中外核心期刊见表 1-4 和表 1-5。

1-4 2015—2018 年刊载孔子学院研究较多的中文核心期刊(前十位)

1-5 2015—2018 年刊载孔子学院研究较多的外文核心期刊(2 篇及以上)

从发表孔子学院研究中文文献数量较多的期刊来看,孔子学院研究在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都具有扩散性。中文文献在教育学和语言学领域有更高的出镜率,例如《比较教育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等刊载的文献相对较多。此外,《福建茶叶》《中国出版》和《体育文化导刊》等文化传媒类期刊也刊载了一些些研究文献,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力。

与中文期刊相比,外文期刊数量相对较少,学科差异表现不明显。《应用经济学》(Applied Economics)、《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和《语言与政策研究》(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分别在两个年度刊发了孔子学院研究文献。从文献作者背景看,华裔学者的参与度逐年提升,美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的高校华裔学者话语活跃度较高,而中国大陆学者的可见度和话语权相比而言较低,这可能与外文期刊的研究议题设置偏好、大陆学者学术外语能力以及人文社科研究范式等有关。未来应提升中国学者孔子学院研究的国际传播能力,多发声、发响声,推动孔子学院研究与国际学术研究主流接轨,增进孔子学院学术价值的国际共识。

第二,学位论文:授予单位以“双一流”与师范类院校为主,博士选题未来可能增加。

为推进汉语国际传播与孔子学院事业的发展,200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方案,截至 2018 年,全国已有 397 所高校具有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学位授予权,147 所高校或科研院所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1 所高校(试点)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或博士研究方向。 该专业的设置在学科建设与发展层面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促进了相关领域和专业学位论文数量的提升,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孔子学院专题研究数量的递增。

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实践平台,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学术研究的主题内容与引证案例,丰富了相关专业学生论文选题的视角与范围,成为高校建设孔子学院的重要附加与衍生价值之一。高校对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支撑,促使高校师生提高了对孔子学院研究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高校层面的孔子学院研究,使得孔子学院实践不断转化为经验知识,对孔子学院发展具有积极的反哺作用。从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的类别来看,“双一流”高校以及师范类和外语类院校对孔子学院研究学位论文的产出具有较高的贡献率。2015 至 2018 年孔子学院专题研究学位论文来源高校前十位见表 1-6。

1-6 2015—2018 年孔子学院专题研究学位论文来源高校(前十位)

2018 年学位论文数量前 10 位的高校中,有 40% 属于“双一流”高校,40% 属于师范类院校。此外,部分高校在学位论文方面对孔子学院进行了持续关注,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均连续4 年位居学位论文发文量的前 10 位,上述高校也是前 3 批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院校。

博士论文具有创新性、探究性和科学性。将孔子学院作为研究对象的第一篇博士论文是 2006 年山东大学宁继鸣发表的《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第一篇外文博士论文则是 2013 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 Falk Hartig 发表的《孔子学院与中国的崛起:中国如何借助海外文化传播机构与世界交流》(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the Rise of China: How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ses Its Cultural Institutions Abroa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World)。两位研究者分别从经济学、传播学以及跨学科视角对孔子学院开展持续研究,并陆续发表多篇孔子学院专题研究文章。孔子学院研究博士论文虽出现时间较早,但此后专题研究并未形成规模,截至 2018 年,专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仅有 14 篇(包括外文博士论文 1 篇),硕士研究生依然是学位论文的主要作者群体。2015 至 2018 年孔子学院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有关数量情况见表 1-7。

1-7 2015—2018 年孔子学院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表

2018 年655 篇学位论文中,博士论文共33 篇,占比5%,其中专题研究3 篇, 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基于数据库的东南亚孔子学院比较与评估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儒家人文精神范式下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跨文化能力研究》和华南理工大学《文化软实力思想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基于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工作》。

孔子学院在不同学科领域所获得的理解和阐释实际上并不充分,虽然目前已有多学科介入,但仍未形成与孔子学院影响力相匹配的研究格局。孔子学院学位论文的作者群体背景相对集中,主要是语言学和教育学。他们开展孔子学院研究,不仅可以发挥专业背景优势,也可以从海外教学实践中得到支撑。但跨学科的研究群体在数据收集、海外实践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困难,对开展孔子学院研究带来影响。

以目前发表孔子学院研究博士论文数量最多的山东大学为例,该校自2010 年开始招收语言与文化传播专业学术型博士生,是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较早招生的院校之一,形成了一批具有跨学科研究属性的博士论文,例如《孔子学院的教育功能》《孔子学院: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研究》《作为媒介的孔子学院——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孔子学院的品牌成长——基于服务导向的实证研究》。此外还形成两篇博士后出站报告,《孔子学院的治理功能研究》和《孔子新汉学计划的形成与影响》。

截至 2018 年,已有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 21 所高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019 年起,浙江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新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这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关博士专业的设置也预期促进未来几年孔子学院专题及相关研究学位论文的产出。

第三,会议文献:孔子学院进入多领域会议议程,成果发布形式多样。

学术会议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为研究者提供了交流思想与信息分享的平台,受到学术研究人员的认可、支持和广泛参与。但在孔子学院研究领域,学术会议尤其是专题性会议仍然相对缺乏。2018 年之前,以孔子学院为专题的会议主要由孔子学院总部或地方政府机构为主召开,例如每年举办一次的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已经成为孔子学院管理者进行实践经验共享与交流的重要平台。2018 年,以高等院校为主的研究机构开始主办孔子学院专题学术会议,成为孔子学院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有关信息见表 1-8。

1-8 2018 年孔子学院专题会议统计表

上述会议是孔子学院研究团队的重要尝试和探索,也是促进孔子学院研究团队间合作的重要契机。两次会议的主题发言和论坛讨论都涉及教育学、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孔子学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自身发展与国际影响问题,例如“国际舆论中的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关于孔子学院研究的思考和建议”“新时期孔子学院智库建设与理论支撑”等,涵盖国家治理、全球公共产品、品牌塑造、海外舆情等视角的研究,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孔子学院研究等。

除孔子学院专题学术会议外,孔子学院也成为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政策与语言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对外传播等专题学术会议中的重要分议题,见表 1-9。

1-9 2018 年孔子学院相关会议统计表

目前,将孔子学院设为议题的会议主要分布在传播学、政治学和语言学领域。除此之外,第十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第四届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2018 广东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2018 年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等学术会议或研讨会虽未正式设置孔子学院研究分议题,但也有不少与会代表宣读孔子学院研究相关成果。会议期间,孔子学院研究者与其他参会学者进行的信息共享和成果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案例或对象被相关领域接受和理解。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孔子学院的学术身份在上述会议中得以初现,但如果将其放置于整个学术研究的视野和范畴下,孔子学院研究仍具有广阔的空间。

学术会议作为学科领域研究前沿共享的平台,会议上宣读或讨论的思想观点目前主要有以下产出形式:一是期刊发表,部分文献对前期会议交流的情况进行了专门标注;二是会议论文集发表,少量论文集最终成为正式出版物;三是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形式公开发表;四是以集刊形式发表,例如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在 2018 年出版了两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集刊,下设汉语传播与孔子学院研究、“一带一路”传播研究等专题, 将“第二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的会议论文择优出版。思维是一种稀缺性资源,会议上宣读或讨论的论文,不乏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但与规范完整的学术论文相比尚有差距。孔子学院研究会议成果的分散性也使得我们经常忽略从这一角度来观察孔子学院在学术圈中的出场频率。如何将会议成果转化为系统性出版成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四,图书文献:成果种类多样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孔子学院, 使其具备了获得更广泛社会认知的基础与可能性。

按照年度来看,孔子学院研究的图书文献成果数量不显著,但从近几年整体发展来看,具有数量稳定发展、类别不断增多、重点学者突出等几项主要特征。2018 年孔子学院专题研究图书共有 7 部,大体可分为学术研究、实践指导、纪实读物、系列报告四个类别,见表 1-10。

1-10 2018 年孔子学院专题研究图书统计表

2012 年以来,孔子学院学术研究型著作每年以稳定的数量出版,从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孔子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孔子学院与华文教育到孔子学院的经贸效果、孔子学院空间布局、孔子学院品牌发展和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等, 孔子学院研究话题不断拓展。从孔子学院研究文献类别的总体情况来看,期刊文献仍是主要形式,集成性的专著成果还不丰硕。专著成果反映出目前一些学者对孔子学院的持续研究与积累,中央民族大学吴应辉、山东大学宁继鸣、华南理工大学安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连大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Falk Hartig 等, 是专著类文献的主要作者群体。他们在长期开展孔子学院研究中分别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合作圈。

从图书文献的类型上看,学术专著是目前最主要的形式,2018 年学术专著占图书文献整体的 71.5%。与此同时,不拘泥于学术研究思路,符合图书出版发行的一般规范、以目标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普及读物、对话访谈实录甚至少儿绘本等都陆续出版,例如《行走英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日志》(2017)、《问答孔子学院》(2017)、《文化传播使者:孔子学院院长故事》(2017) 以及《我的孔子学院:北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访谈实录》(2018)等,都从亲身经历者的视角来介绍真实的、生活化的孔子学院。

2018 年孔子学院研究图书文献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孔子学院研究年度报告》稳定持续推出,二是《孔子学院汉语教育与海外语言教育体系研究书系》面世。其中,《孔子学院研究年度报告》是基于孔子学院研究文献所编撰的学术成果集成与学术研究融合的特色系列报告,自 2016 年起由商务印书馆每年出版 1 部,是孔子学院研究成果一种新的形式;《孔子学院汉语教育与海外语言教育体系研究书系》是由北京语言大学牵头,汇集国际语言教育尤其是汉语教育相关专家学者系统研究成果的系列学术专著。2018 年底出版的 8 部著作从本土语言教育领域专家的视角,对所在国外语及汉语教学政策法规、教材教法、评估测试等方面资料的详细解读,一方面有利于国内系统了解海外情况, 另一方面为推动汉语融入海外主流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附注及参考文献:

1.(瑞典)胡森,(德)波斯尔斯维特主编,张斌贤等译 . 教育研究方法(下)[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5.

2.中国部分高校学位论文尚未录入相关数据库,同时也有高校开始陆续取消在数据库的学位论文共享。未来学位论文文献数据可能采用其他检索路径。

3.钱荣贵 .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4.包括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及其扩展版等。

5.包括 SCI、SSCI、AHCI、EI 等。

6.唐磊 . 理解跨学科研究:从概念到进路 [J]. 国外社会科学,2011(03):89-98.

7.《美国研究季刊》旨在探讨美国文化与历史、政治与经济等问题,支持跨学科研究。

8.由于海外孔子学院研究学位论文数量较少,暂不做统计与分析。

9.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gjhb/201812/t20181214_363645.html. 检索于 2019 年 8 月 6 日;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 [EB/OL]. 检索于 2019 年 8 月 6 日;同时以各高校招生网站信息作为补充。

10.“双一流”包括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项指标,包括其中一项即被纳入“双一流”统计范围内。

11.由于数据库数据更新,因此在研究报告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修订。

12.由于会议发布的信息较为分散,可能会存在遗漏,敬请补充指正。

13.(美)詹姆斯·艾尔特,玛格丽特·莱维,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万鹏飞等译 . 竞争与合作:与诺贝尔经济学家谈经济学和政治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2.

14.图书列表按出版时间排序。

15.学科分类参考标准书目网的分类。

16.英文书名:Language Management and Its Impact—Th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Confucius Instit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