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孔子学院研究年度报告

序言  中国话语的一种表达——“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孔子学院

作者简介:宁继鸣,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经济、传播理论、孔子学院与国际中文教育等。

 

当前,中国进行话语表述的系统和业态很多,本报告致力研究的孔子学院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全球孔子学院规模初具,然其蒸蒸日上之势令世界刮目相看,耳目一新。孔子学院世界存在的形态与内涵,建构了一种基于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的话语生产机制,搭建了一个在全球环境和“命运共同体”框架下,代表中国话语表达的一种富于影响力的教育合作与文化传播模式。孔子学院的话语表达方式是系统而独特的,主要体现在基于物理存在与传播实践的话语表达,基于文本呈现与内涵诠释的话语表达,以及基于价值生成与影响扩散的话语表达。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平台①。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通过交流互鉴和创造性发展,使之在当今世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孔子学院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多次见证孔子学院协议签署或出席有关活动。2014年3月,习近平访问德国期间,专门与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和汉学家座谈,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孔子学院作用,加大语言交流合作和中西方比较研究”。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为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10多年前,孔子学院在借鉴世界语言推广机构建设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以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为主旨的全球非营利性教育组织应运而生。经过不懈地坚持和努力,孔子学院从建设初期的模仿与探索,发展到了如今的引领与创新,成为开创当代人文交流与国际教育合作的典范。孔子学院作为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与共识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对孔子学院的认知与认同也在不断地明确和深化。如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歌德学院主席雷曼等所说,孔子学院仅用短短几年时间,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如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说,孔子学院坚持这样办下去,30年不动摇,世界将会大变样。《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诸多媒体发表评论认为,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

如果说国家领导人和外国政要对孔子学院的定位和评价代表一种声音,那么来自孔子学院一线教师的感慨则代表了更为普遍的心声。2014年9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海外汉语教师撰写的文章,题目是《孔子学院,为世界捧出“中国读本”》,作者提出“孔子学院已不再是单一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而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文明使者,成为‘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的平台”。诚如其言,“平台”和“读本”的理念成为诸多孔子学院建设者、实践者所秉承的信条。这种来自基层和个体的感悟,是更加值得重视的。当一个人自觉地认为自己是国家文化交流平台上的“舞者”,是代表国家的“名片”和“读本”时,必将汇聚成一种力量,这是一种可以促进民族文化复兴的力量,一种具有革新和引领意义的力量。通过这个平台和读本,世界开启了对中国新的阅读与关注,中国也因为全球孔子学院的兴起开启了一种新的言说和讲述。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日出日落之间、东方西方之间,孔子学院每天都在讲述着生动而丰富的中国故事,讲述着中华民族先天的气质和她后天的成长,讲述着她厚德载物、仁爱宽厚的秉性和天道酬勤、自强不息的信条,叙述着她的兼容并蓄和睦邻友善,当然也叙说着中国家庭、里弄间的市井生活,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困扰与新貌。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在思考全球化背景下自身的定位与发展问题、自身的外部形象塑造问题,特别是新的话语建构问题,如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如何开展自己的话语表达并形成自身的话语生产框架与机制等问题。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存在,“‘世界中的’是中国这一存在的本质特征,解读它则总是需要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而这个世界必然包括了围绕中国的话语和表述”。“如果没有语言和关于中国的话语建构,中国就不可能有意义地存在”。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这段文字源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目标是明确的,导向是清晰的,任务是艰巨的。

孔子学院前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立足于规模和布点,时至今日,提升质量规范运营、促进理解推动合作、深耕细作扩大影响,特别是获得社会的普遍了解和支持,已成为当前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和加强的方面。正如《孔子学院10年发展回顾》一文所讲,今后的发展与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和渠道途径,进一步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然而,中国并不是一个善于言说的国度,素来以圣人“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教导为价值取向,认为事实大于雄辩,崇尚实干兴邦、实践先行,对于言说自我总是或多或少带有内敛的腼腆。所以很久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主要是以一种“他者塑造”的模式演进着,无论是《马可·波罗游记》对古老神秘中国的介绍,还是外国传教士对中国寰宇的地理标记,对中国古代思想和科技成果的推介,或是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志》对中国生活方式的描绘,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话语和文本间接地感知和了解中国。也许很多人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表述还记忆犹新。列夫·托尔斯泰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歌德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更合乎道德。”莱布尼茨告诉世界:“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这些话语今天读来依然真切温暖,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这种话语呈现背景和言说视角的选择伴随着历史的斑驳也摇曳多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在国际社会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大国责任、义务和贡献,“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以及“黄祸论”“垮台论”“博弈论”“崛起论”等各种声音相继而来,时而高亢,时而低缓,时而友善,时而尖锐。对于他者的言论,作为被言说的主体,可以在意也可以忽略,可以参照也可以不屑。然而,作为任何一个价值主体,总要面临自我形象建构的问题,总要面临言说与实践并驾齐驱的问题,总要面对自身话语表达的问题。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开放而交织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也不是保持缄默就可以实现价值与选择的中立。全球化的裹胁性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保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民族态”和“全球态”的辩证统一是诸多国家

都要深刻思考和现实面对的问题。无视全球化的存在,忽视全球化所带来的变化,不仅是不明智的,更是不理性的。增强对全球化的洞察与解析,加强对全球化效应的评估,不断优化应对的举措,应当成为世界共有的观念和公共的选择。然而,特别令我们感到尴尬和遗憾的是,伴随历史和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上的狂飙突进,突然发现,我们尚缺乏与今日中国的大国形象和大国责任相匹配的话语表述,缺乏在当代语境下呈现自我、塑造自我的话语体系。难道,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还需要靠他者和先贤的话语来言说自己吗?对这种“失语”的漠然会带来什么?那么又该怎样言说自我、重建话语呢?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事实和话语的关系是不太关注的。然而,面对开放的世界,事实及其意义的解读与传达、价值的生成及其有效的扩散,的确需要话语的表述与建构。正如玛雅·泽福斯所言:“我们视为真实的东西实际上本身就是表述的结果。”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通过其自身向我们直接展示其意义,而是通过文本、话语和语言等“阐释之光”的映照间接达致的。著名话语理论的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告诉世人:“我们生活在一个事物被说出的世界中。这些被说出的话实际上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不留痕迹的一阵风,实际上,不论它们的痕迹如何多样,都会保留下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为话语所标记、所交织的世界中,这种话语就是谈论被说出的物,谈论断言与命令,以及谈论已出现的话语的言说。”近期,澳大利亚学者潘成鑫也提出:“事实或者至少社会事实并非先验地存在或独立于知识与话语。如果存在一种看似客观的事实,那是因为相信这一事实的人们首先已经就关于这一‘事实’的共同话语存在共识”。这些学术的表述听起来有些思辨和抽象,但其核心都是在向我们揭示事实存在与话语建构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有机统一。政府、媒体、贸易往来、人文交流、外交互访、艺术对话,等等,世界各国都在用不同的形式言说着自我,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话语建构和话语版图的绘制。“国际话语权已成为主导国际关系的战略制高点”“话语权不是指一国的语言的魅力,而是指通过话语所包含的概念内涵、论证逻辑、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软实力,并不是国家所自然享有或先天赋予的,而是通过主动塑造和国际竞争而获得,其决定着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决定着一国主导国际事务的权利”。鉴于此,世界各国有关话语权生成优选模式的探究与尝试已悄然兴起、蔚然成风。在此情形下,中国和中国的发展作为客观存在的全球事实,也要在“敏行”和“善言”间寻求均衡与协调了,这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参与过孔子学院建设实践、语言与文化传播活动的人可能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孔子学院的话语生产方式,不是存在于报纸、广播等宣传口径中,不是在经济贸易等产业的链条中,更不是在军事斗争和地区冲突的暴力中,而是在日用而不知的日常交流的中国接触中。遍布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所孔子学院,以及1000多所孔子课堂就是提供中国接触的平台和真实的物理空间。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切身体验与感受更能带给心灵以震撼,带给大脑以思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相对于意识形态层面的话语阐释或者基于力量碰撞和实力竞逐的话语表述方式,孔子学院的“日常中国接触”模式看起来有些“家常”和“琐碎”,在异质文化环境下,人们能否通过碎片感知整体,能够通过符号生成意义,能否通过体验产生价值呢?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要回到“话语”本身。话语是什么?中国话语又是什么?尽管在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的框架下,人们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但是笔者认为,话语首先应该是对事实的描述及其内涵的揭示。陶东风提出:“‘中国话语’的意思就是切中当下中国人生存经验、切中当下中国的真问题、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政治和经济、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有诊断力、解释力的话语,这样的话语才是有‘中国特色’的。至于这个话是否包含了西方理论或古人理论,是中国本土学者说的还是美国学者说的等等,都是无关紧要的,要紧的是它能不能解释中国的现实。”该论述可谓深中肯綮、入木三分。话语的能量在于她是否反映了真实和事实,是否凝练了本土生存和生活的经验,是否具有解释力与影响力。孔子学院每天用汉语讲述的正是真实的中国故事,其语料的日常真切毋庸置疑。古往今来,我们还从未在异国他乡如此广泛而大方地呈现中国的真实,这种勇气和行为首先就是一种创举。“向其他文化开放就能加深掌握和理解自己的文化,因为开放像一面镜子,它使人们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和自己的文化,而且是在更深和更高的分析层次上看到”。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成。因此,在每天日出东方之时,孔子学院所讲述的中国语言文化之真实就是对中国方式、中国符号、中国经验的表述。尽管有“水土不服”的焦灼,尽管有“文化适应”的起伏和波动,但就走过的历程而言,孔子学院的建设发展是积极的、是健康的,国际社会对孔子学院的整体认知是理性的、是正面的。

当然,对于孔子学院这种言说和话语表达的价值也是需要再解读、再挖掘和再阐释的。爱德华·萨义德说:“真正的问题是,究竟能否对某种事物进行真实的表述,或者说,是否任何以及所有的表述,因其是表述,都首先受表述者所用的语言,其次受表述者所属的文化、机构和政治氛围的制约。”孔子学院的表述方式发源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与中国贵和尚中、推己及人、勇于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与此同时,无论是孔子学院这种话语表述的本体价值,还是其所产生的辐射影响和意义增值,都需要基于文本呈现与内涵诠释的话语表述,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哲学、历史、制度等立场或视角出发进行论说和验证。这可以理解为孔子学院在思想、学术、意识、价值等层面的存在。本报告集成汇总的文献研究成果都是这种言说的成果和产物。相对于事实,文本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她是对事实的定格,也是对事实的话语诠释与传播。基于文本的话语传播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又一创举,无论是前代的学者还是当世的贤才,总能在文本的爬梳剔抉中洞察出思想、价值和一个个耐人品咂不尽的故事。相对于孔子学院日常实践的表达,这种文本和意义诠释的话语表达带有相对明显的精英语境和思想标签,在事实和话语之间介入了更多思想的贯穿、价值的诉求和导向的引渡。基于这一口径的话语建构使孔子学院的存在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使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述更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因为有观点、有理念、有逻辑、有论证的话语体系才会更有魅力、有生命力、有影响力。

孔子学院话语生产机制与框架的建立,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中国海外话语资本的积累。话语资本尽管与话语权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对话语权的累积与比重加权会有所贡献和增益。需要指出的是,话语权的产生首先是基于自利的,因为国家利益是一切行动的起点,所有国家和民族的言说和表述都会出发于捍卫自身利益的逻辑起点上。但是,更应看到,一种基于自利又兼顾他利的民族国家发展道路正在悄然兴起,在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格局中寻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性选择。尽管全球化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但全球化最重要的益处之一就是推动了整体性的进程,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经济领域的市场运作,还是全球范围内资源领域的整体配置,亦或是语言与文化传播领域的共享,都打破了局域性和碎片化的格局,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同向性、统一性昭然若揭,“全球公民”和“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命运共同体”带给我们的最直接启示就是合作共赢的理念,群体参与和集体价值选择。例如“‘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这些国家“国情相似、发展阶段相近,利益交集点多面广”。相关国家和地区需要在此共识基础上,在自利与他利互惠共赢的基础上谋求长远发展。无论是从理念的视角还是从实践的观察,孔子学院都是“命运共同体”框架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表述自我的一种创新尝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成功的发展道路。这种道路选择和基于语言与文化传播的范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理解、回应和赞同。2015年7月,泰国27家教育机构联合申办了“海上丝路孔子学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达到了125所。尽管“孔子学院不是为‘一带一路’而生,但客观上为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做了铺垫”2015年9月,孔子学院总部在保加利亚召开欧洲部分孔子学院联席会议,与会的中外校长和院长绝大多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会认为,孔子学院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贡献和重要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来越重要。

孔子学院形成的社会影响和媒介舆论,使得孔子学院成为“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国内外教育领域共谋发展的一种话语表达,成为汉语和中华文化参与全球治理的一种实践方式。孔子学院广泛的覆盖面、较高的普及率,以及不断深入的影响力,不仅在国际社会教育系统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也加速了国际话语体系的重构与世界多元文化色彩的重绘。而学术研究既是对这种话语表达的逻辑性表达,其自身也构成文本系统的精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时代赋予了孔子学院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历史使命,孔子学院的存在和价值亦成为中国切实履行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一种脚踏实地的实践,成为中国话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个以语言和文化的信息攻势与传播攻略为核心要义的时代,话语和话语权已经获得了与国家战略和国家最高利益比肩的地位。语言与文化传播问题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牵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历史上成建制的、集群优势明显的、宗旨与目标明确的教育合作与国际交流项目,孔子学院不仅做到了“走出去”,而且筑起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唯一的综合交流平台”

作为一个走出国门10余年的“名片”或“平台”,无论是面对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环境,孔子学院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学院作为当代语言与文化传播的中国实践,肩负着使命勇毅力行。

 

参考文献:

① 习近平.在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上的讲话. 2015年10月22日

② 习近平.致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的贺信.2014年9月25日

③ 孔子学院总部. 孔子学院10年发展回顾[EB/OL],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4-09/15/content_33514532.htm, 2014-09-15

④ 周长鲜. 孔子学院,为世界捧出“中国读本”[N].人民日报, 2014-09-24

⑤ [澳]潘成鑫著, 张旗译. 国际政治中的知识、欲望与权力:中国崛起的西方叙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P10

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11-12.

⑦ [俄]列夫•托尔斯泰. 中国的贤哲—孔子的著作,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71

⑧ [德]爱克曼辑录, 朱光潜译. 歌德谈话录[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102

⑨ [德]G•G•莱布尼茨, 杨葆筠译. 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M]. 河南:大象出版社, 2005. 1

⑩ [澳]潘成鑫著, 张旗译. 国际政治中的知识、欲望与权力:中国崛起的西方叙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P22

⑪ Foueault, Death and labyrinth: the world of Raymond Roussel, translated by C.Ruas, the Athlone press,1987, P117,转引自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P23

⑫ [澳]潘成鑫著, 张旗译. 国际政治中的知识、欲望与权力:中国崛起的西方叙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P21

⑬ 赵庆寺.创新中国学术话语 提升国际话语权[N].中国教育报,2016-06-09

⑭ 陶东风. 什么是学术研究的“中国话语”和“中国特色“, http://www.bjcs.edu.cn/whyjzx/xzqy/whllqy/60678.htm

⑮ 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版,P101

⑯ [美]萨义德, 王宇根译. 东方学[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349

⑰ 王辉, 罗雨泽.立足打造命运共同体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合作[N].中国经济时报,2014-12-05

⑱ 王义桅. “一带一路”助孔子学院高飞[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2-17

⑲ 许嘉璐,冯俊. 唤醒和培育13亿人心里的中华文化基因[N].文汇报,201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