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新叙事:《我向世界说中国》新书发布
 
字体:     日期:2021/08/03 10:00:00    王晓真/文    点击:

如何专业性地讲好中国故事?如何通过加强与国际的沟通对话增进第三方理解?讲述中国是通过说理还是情绪感染效果更佳?7月14日,全球化智库(CCG)发布新书《我向世界说中国》,并以“中国新叙事”为主题举办研讨会,专家学者共话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新模式,为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言献策。

《我向世界说中国》书影 主办方供图

当前,我国对外传播的规模、渠道、技术等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然而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还尚待加强,我国国际传播中 “有理说不出”“说出传不开”“传开人不信”的话语困境仍存。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蒋永军在致辞中表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中央议事日程上越来越重要。一直以来,中信出版集团也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与重要平台,在向读者呈现具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国内外优秀读物的同时,也将中国优秀作品输出到世界各国,向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当今中国的发展故事可谓波澜壮阔、精彩纷呈,吸引了各方瞩目。但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难免会引起一些误解和有意的曲解,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次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鉴于此,当前中国急需发出在国际舞台上有影响力的声音,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智库作为“二轨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在国际交流中更加开放、灵活,是官方对外沟通的润滑剂,尤其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可以大有作为。《我向世界说中国》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全球化智库在成立以来的十余年间如何致力于向世界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

CCG主任王辉耀发布新书,并介绍了该书的背景和意义。他表示,近年来,在国际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国在国际传播上的突围,以及如何打造新的叙事方式和模式,CCG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尝试。这本书实际讲述了这几年CCG参加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达沃斯论坛、巴黎和平论坛等,以及遍访美国基本所有的智库参与 “二轨外交”,把参加这些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写下来。希望以这种深入细致的方式开展交流与对话,通过分享参与国际交流的经历与读者朋友们共鸣,来思考新时代如何做好国际交流与传播。

CCG秘书长苗绿分享了CCG多年来在国际上讲述中国故事的案例,以及CCG打造国际交流新叙事体系的十条经验。第一,全球化视野思考中国问题,多说共同价值,多讲普遍性,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全球化声音。第二,少倡导理念,多客观理性表达,用事实与数据说话。多讲中国对全球化的贡献,从多边角度讲中国故事。第三,谦和而自信,包容而有立场,相互尊重。保持对话姿态,不以驳倒对方为目的,传递自身理念,做有效沟通。第四,创新民间化叙事话语体系,兼容并包,从政治、外交、商业、人文、个体经验多层次多角度讲述个案,尤其可通过讲述中国文化底蕴来分析中国现实发展逻辑。第五,接受国际主流媒体访问,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发声。第六,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主流论坛平台,积极发言交流。第七,主动设置议题,在国际主流平台扩大议题影响力。第八,创造性搭建新型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性发起新型多边国际组织。第九,勇于直面不同意见,接触多元交流对象,在中外政商学研界建立广泛交流与对话,促进民间二轨外交。第十,紧跟国际国内热点,灵活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传播增强智库影响力。

在研讨环节,CCG特邀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表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的指示,塑造谦逊友好亲和的大国形象,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外宣要注意对象,与内宣不同,要避免对象混乱;二是外宣要注意方式方法、技术标准;三是外宣要警惕新媒体环境的碎片化、情绪化。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董关鹏指出,现在中国的外宣一大问题在于说得太多,而听的太少。他认为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既听也说,听得足够有智慧了,说得自然有智慧,而且最后产生的结果往往不是对立和极端,而是大家集中把世界的事儿干好。他认为目前中国的国际传播有三个痛点:第一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中国国际传播形象不匹配,第二是中国很多声音在西方大量人群和主流受众中听不到,第三是中国发出去的很多东西在外界得不到信赖。CCG能去美国国会山举办活动,还受到信任。从这本书中他也体会到,首先,国际传播不是国际宣传,我们不能仅靠宣传系统做今天的国际传播,而是要靠所有的人。另外国际对话不是国际自述,因为现在自己讲中国的故事,单方面讲得太多,应当希望学习CCG既听又说。第三,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全民行动而非政府包揽。

CCG高级研究员,中国驻纽约、旧金山原商务参赞何伟文认为,在国际舆论环境,特别是西方的舆论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尽管中国的成绩越来越显著,却在外宣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外宣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第一,要做好细节。任何庞大的故事都是由细节构成。要对细节研究,做到扎实细致的理解,基于西方能够接受的方式。第二,和外国的主流媒体做朋友。第三,对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抹黑,中方要有冷静、清醒地估计。外宣工作者要知道,西方媒体并不代表全部国际声音。西方之外的世界非常广,中国要有信心。中国外宣工作的主要目标不是与西方价值观以及西方媒体作斗争,而是把中国故事传递给世界大多数人,让他们接受、了解中国。

CCG特邀研究员、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黄日涵指出,当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要聚焦两大重点——传播的内容与模式。对此全球化智库作为民间智囊团代表,通过多年来积极开展国际对话、塑造中国正面形象给出了示范性样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黄日涵也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建设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厘清立场,从容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华的恶意抹黑;其次,需要利用当代广泛接受的、新颖的传播形式包装内容,通过中国地大物博的文化元素打造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形象;最后,要依托线上线下多样化平台,加强国际对话而非停留在观点驳斥,创造“接地气”“聚人气”“有底气”“有灵气”的外宣作品,通过新媒体手段为更好讲述中国故事赋能。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表示,中国话语权的灵魂来自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而这个理念和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一致。所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灵魂,以联合国话语体系为基本框架,以中国的案例作为生动的、鲜活的案例,就可能讲好中国故事。他指出,中国智库一个比较明显不足就是自说自话,向国内听众说的很多,对国外的听众说得特别少。CCG在这方面是中国智库的榜样,在西方主流的话语场所去讲中国的故事,讲中国的观点,为世界贡献中国的智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回顾了自2009年以来我国建立的“1+6+N”的大外宣格局,CCG探索的民间外交新路径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他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战略传播”,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从“战略传播”角度来说,智库、民间“二轨外交”和人际传播的作用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他认为,在实现从国际传播向战略传播的理念升级的过程中,这本书恰逢其时地做了前瞻性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他还指出,中国的智能媒体平台更多注重情感的表达,这也是中国智库传播的一个优势。此外,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不仅是媒体和智库的事,更多的还是要植根于地方的基层干部,他们需要有能力真正地去面对外国媒体、外国友人、外国智库的交流和沟通。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指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外交最重要的目的是把国家利益、国际影响力传达出去。朋友永远都是为了利益来跟着中国一起走的,对于朋友的问题中国不必花太多心思,朋友和敌人的概念在国际关系当中是不断流动、不断变化的。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学研究中心教授滕继萌表示,这本书把CCG在国际舞台上发出的声音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他指出传播需要有结果、有效果,在向第三方传播或传递、宣讲自己的观点时,应该达到一定效果,否则就是无效传播。他建议,在国外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穿插一些他者的故事。比如提到第三世界的时候,中国过去给美国设置过议程,美国民权运动的几位著名的领袖也曾经投奔到中国来,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中国有一段时间失去了这样的叙事红利或者话语能力或话语权。所以共情不一定只讲个人的故事,还可以讲他者的故事,通过把他者的故事纳入到我的叙事体系里,然后赢得对方的尊敬。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表示,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讲好世界故事,对此,减少传播过程中所造成的信息误差导致的认知偏见和误解是当务之急。对此,王义桅给出如下建议。应当立足中国改革故事,让世界更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传递“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倡导。同时,讲好中国作为一种文明而非民族国家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是赢得中西叙事之争的前提。中国对外传播的一大主要任务是消除外界对华误解。王义桅指出,每个中国人都是一部生动的中国故事,应当以人为主体,以共情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中国智慧。他表示,读罢《我向世界说中国》,深感欣慰——中国在世界这一波“讲好中国故事”中不再失语、失势、失态。此书的出版,一定会激发更多的国人、智库人讲好中国故事。(记者:王晓真)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