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跨媒介叙事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作为媒介融合、万物皆媒时代的新兴叙事形式,跨媒介叙事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学叙事范畴,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焦点论题。跨媒体叙事理论指的是一种力图使多种文本有机整合、多种媒介融合呈现、多元主体参与意义生产的新型话语实践。这一叙事理论可以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些理论及实践参考。
第一,构建故事世界,提升中国故事吸引力。叙事性是故事的根本属性,故事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叙事理论家瑞安认为,故事世界是历经全面变化的想象的时空总体。詹金斯认为,跨媒介叙事是创造故事的艺术,其重点是构建一个具有超强延展性、可无限衍义的“故事世界”:一个由元故事、故事核、子故事、卫星事件所组成的符号网和语义域。
故事世界并不必然需要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情节、戏剧化的冲突,关键在于故事要具有内容层面的“元叙事”特性。也就是价值的普适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要素的延展性。而建立在“元叙事”基础之上的二层、多层叙事,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关系、场景构建等层面丰富故事世界。因此,故事世界的构建遵循一种基于互文性的运行逻辑:不同文本讲述的是同一故事世界里的不同故事,不同文本、要素之间如 “草蛇灰线”般相互勾连、彼此指涉。
构建具有“元叙事”特征、主体间可通达、逻辑高度统一的故事世界异常重要。如美国漫威公司旗下由钢铁侠、绿巨人、雷神、美国队长等众多漫画角色和超级英雄组成的“复仇者联盟”,遵循同一的故事世界——“漫威宇宙”,保持故事世界和诸文本统合张力,形成经久不衰、绵延不绝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国虽有以《西游记》《白蛇传》为代表的叙事文本,但故事情节大同小异、人物形象固化、内容干瘪单调,没有建立有机勾连、系统协同的故事世界,观众日益审美疲劳,没有很好地实现故事的变体和延异再生产,影响了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二,构建跨媒介、多模态话语,提升中国故事传播力。媒介性是构成跨媒介叙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跨媒介叙事理论翔实地阐述叙事越界与跨层现象,理论界称其为“出位之思”,即故事跳出媒介形式的冲动,展示故事如何通过跨媒介、跨体裁、跨渠道等呈现出多重变身。跨媒介打破过去单一介质对内容生产的限制,创造了媒介融合时代故事生产与延展的新空间。
跨媒介是一种媒介向另一种或多种媒介的转换,是利用口语、文字、摄影、动画、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重媒介的交融、互动、协调,把故事成分编织在一起的手段。除了媒介形式之间的延展、叙事的跨界跨层外,还可以通过对小说、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动漫、游戏、VR/AR等多种体裁的运用,对视觉、声觉、听觉、感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渠道的运用,实现元话语跨媒介、多模态叙事构建。
故事世界延展需要充分考虑媒介、体裁、渠道在符号编码、传递信息、交流互动等层面的不同特性,使故事内容与媒介、体裁、渠道等形式达到水乳交融、和合共生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多种故事形态的演绎、延展和创生,使故事世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加鲜活生动,进而增强叙事吸引力与传播力。虽然小说《西游记》通过跨媒介改编,初步实现了故事世界的“侵袭性生长”,但是《西游记》所衍生的连环画、舞台剧、影视剧等故事形态,只不过是视觉渠道的延伸,未能打开听觉、声觉、触觉等渠道,未能创造逼真的场景化叙事空间和交互性强的体裁,因此没有实现“故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由切换,无法激发出《西游记》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传播力。
第三,构建跨界融合思维,提升中国故事影响力。在欧美国家,跨媒体叙事不仅是一种叙事形式和传播策略,也是跨界整合资源的“言语行为”和“交际实践”,其应用溢出文学叙事的范畴,迅速向影视娱乐、文化旅游、商业营销等领域渗透发展。在我国,跨媒介叙事仅限于在传播介质意义上的应用。近年来,虽出现了以《盗墓笔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代表的文本改编、叙事拓展,但仍存在跨媒介运营能力弱、整合变现能力低的困境,未能形成持久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穿透力。
随着传播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叙事转向”,故事与经济、文化、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故事“语义域”与社会大场域交融共生。特别是随着5G、物联网的应用,人类迈入万物互联互通的大融合时代,社会各场域的界限壁垒消失,故事与社会系统互嵌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故事不应仅仅满足于文学场域内部小循环,存在于封闭、单维的文学叙事系统里,更应该存在于开放、多维的社会表意大系统中。
跨媒介叙事理论应运用互联网跨界思维,聚合资本、业界、政府、学界的社会资源,打破文化、经济、政治场域壁垒,打通创意设计、影视动漫、媒体演艺、文化旅游、商业营销的界限,合纵连横各方资源,进行社会化协同叙事,实现文化资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的交融共振、融合发展。跨媒体叙事所包含的整合理念、跨界思维将为中国故事延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充分满足国内外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故事需求,进而实现叙事赋权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本文系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互联网+时代电视与用户关系的构建”(17SKGC-QG22)、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嵌入视域下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关系构建”(FJ2018MGCA044)阶段性成果)
(作者:曹霞,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海外华文媒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