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与汉语国际教育
 
字体:     日期:2019/09/10 10:00:30    崔希亮/文    点击:

在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已经越来越受人关注。要想实质性地推动中国书法的域外传播,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有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相应机构和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应该能够熟练运用外语来讲解中国书法以及中国书法背后的中国审美价值观,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第二,要有明确的传播路径和传播载体,这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走出去,去世界各地巡讲、巡展,把中国书法推送出去,第二种是培养海外的本土书家,让他们成为中国书法海外传播的主力军;第三,要有适合中国书法域外传播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第四,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艺术院校、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以及海外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海外的书法传播机构应该合作,举办讲座、举办论坛、举办展览、发表研究成果、培训师资、编写教材,等等,把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落在实处。

中国书法与汉语国际教育是紧密相关的。汉字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一个难题,对于那些从小习惯使用字母文字的学习者来说,学习汉字难于上青天。总会有一些学习者知难而退,半途而废。但是如果让他们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学习中国书法,一些学习者会因为喜爱书法而增加学习的动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因此,我们要用好汉语国际教育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了解中国书法、懂得中国书法、学习中国书法;反过来,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也可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促进汉字的学习,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因此我们要有“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志向,把中国书法国际传播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中国书法不仅仅是造型艺术,汉字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文化的密码,汉字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许多概念范畴,这里边有中国人的造字理据、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中国艺术的至上境界,等等。比如我们写“澄怀观道”四个字,这里边会涉及“什么是澄怀”,“什么是观道”,以及“什么是道”,“为什么要澄怀才能观道”等人生大问题。汉语国际教育不能回避这些内容,因此我们说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也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中国书法不能敝帚自珍

“北京时间10 月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了2009 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申报的 22 个项目人选,中国书法名列其中。”这是《中国政协报》2009 年 10 月 22 日的报道,中国书法申遗成功,记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标志着中国书法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书法比较早地传入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在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虽历经变迁,尽管韩国废弃了汉字,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书法艺术,日本甚至把书法当作“国魂教育”的一部分。西方世界对于书法的了解一部分应该归功于日本的“墨象派” 书法,而书法的“宗主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还是很不够的,这是很令人遗憾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批中国人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定居下来,他们把中国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带到世界各地。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书法在中国是一门大众热爱的艺术门类,“风景这边独好”,而在其他国家则还属于小众的艺术。欧美国家真正懂得中国书法的人凤毛麟角。近年来,中国书法革新的浪潮此起彼伏,所谓“丑书”在西方世界找到了知音,他们把中国书法当作了“行为艺术”,这对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终于制造了一些微澜,这是可喜的现象。

中国文化是兼容并包的,但是正如林语堂在《吾国吾民》里讲的,中国文化本质上是阴柔的,讲求的是“温柔敦厚”“绵里藏针”,那种剑拔弩张、张牙舞爪的艺术形式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书法中的“二王”传统是柔美瑰丽的,而“碑派”书法则更喜朴拙硬朗。帖与碑都是中国书法的正道,它们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应该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对于中国书法我们不能敝帚自珍,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尤其是要让世人了解中国书法中的人文精神。

二、中国书法要借汉语国际教育的东风走出国门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它不是影响最大的语言,英语的使用范围更广,包括使用的地域范围和领域范围。世界的语言存在着竞争关系,汉语在竞争当中处于劣势。这其中有诸多因素,文字的因素也是其中之一。目前世界上的强势语言大多数是印欧语系的语言,例如拉丁语族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耳曼语族的德语、荷兰语,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它们都是相同的文化母体孕育出来的。世界上的强势语言除了汉语、日语之外使用的都是字母文字,学习起来比较方便。我们也曾经有学者考虑过汉字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甚至考虑过要走拼音化的道路。我们之所以没有放弃汉字有很多因素:第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都是用汉字记载的,如果废除汉字,我们的文明就有失传的风险;第二,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方言分歧很大, 如果采用拼音文字,很多方言之间是无法交流沟通的,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来说是很大的威胁;第三,汉字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很强,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有研究发现汉字阅读与拼音阅读相比具有认知上的优势,而这种优势还没有完全被揭示出来;第四,汉字书法艺术是非常独特的一门造型艺术和表达性情的艺术,如果没有汉字,这个艺术门类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为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带来的非常好的机遇,近年来,全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量不断增加,汉语已经进入一些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也有一些私立的语言教育机构教授汉语课程,这个领域的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全球 146 个国家(地区)建立 525 所孔子学院和 1113 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分布在 138 个国家或地区,其中,亚洲 33 国(地区)118 所,非洲 39 国 54 所,欧洲 41 国 173 所,美洲 21 国 161 所,大洋洲 4 国 19 所。孔子课堂分布在 79 个国家或地区,其中,亚洲 21 国 101 个,非洲 15 国 30 个,欧洲 30 国 307 个,美洲 9 国 574 个,大洋洲 4 国 101 个。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汉语教学网络。每一家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都要教授中国书法,这是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实体机构。我们现在比较紧缺的是有资质的书法教师。一个好的书法教师可以带动一批学习者,他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书法借助孔子学院的东风走出国门,这是好事。同时我们也有隐忧,那么多没有接受过中国书法训练的教师教授中国书法,效果如何是很令人担忧的。

三、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展望

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已经起步,能否走得稳、走得快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中国书法的价值,取决于我们如何行动。国内的一些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陆续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我们要研究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相关问题。语言的传播有各种动力,中国书法的传播也需要动力。这种动力包括推力和拉力。推力就是我们要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地把中国书法介绍到世界各地,包括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培养当地的书法爱好者、编写不同语种的普及型教材、举办学术论坛、出版专业研究成果,等等。目前当务之急是培训孔子学院的汉语老师和志愿者,因为他们是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星星之火。现在每年培训大批的汉语教师,包括国内的汉语教师和海外的汉语教师,书法应该纳入培训内容。专家海外巡讲也应该把中国书法纳入课程,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本土教师来参加培训,也可以让他们真正进入中国书法的精神世界。从他们拿起毛笔那一刻起, 他们就开始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特别之处。当然,汉语国际教育目前也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近中国的发展大势是不可阻挡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日益增强,以致一些国家感觉自己的地位爱到了“威胁”。中国的产品已经行销世界各地,中国的旅游者也已经走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中国文化走出去还不尽如人意。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入门容易,工具简便,一旦爱上容易着迷。笔墨纸砚丰俭由人。中国的印章是中国书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势必带动中国篆刻的国际传播。当然,书法篆刻是高雅的艺术形式,真正的艺术家肯定是少数,但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是最容易入门的。所以,把语言国际传播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把书法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舟楫,这应该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本文为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崔希亮教授在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书法中国”系列讲座中的发言内容,有删节)


中国书法报2019年7月1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