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全球文化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字体:     日期:2019/08/06 10:00:40    /文    点击:

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全球文化治理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子集。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不仅是一个治理领域,而且作为一种治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文化治理的两重性。全球文化治理的特殊性则是相比于一般性而言,如果说全球经济治理、全球环境治理等旨在建立统一的规则,全球文化治理则是要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生的前提下,建立一种相对合理的文化张力,既能保证多元文化的对话,又能维持统一的秩序,不仅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协调发展,而且作为一种环境和基础发生作用转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带一路”五通中的民心相通,旨在通过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并建立互信,就是全球文化治理主体身份的实践。


孔子学院:全球文化治理的探索

尽管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但各个国家面向世界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这首先是由国家政治制度、体制机制等国情所决定。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后更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成为国家众多议事协调机构中的一员。议事协调机构也属于政府序列,反映了“项目治国”的中国特色。作为一种资源整合与聚集的手段,“项目治国”在汉语国际传播的一段周期发挥了巨大作用。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机制体制改革,撤销了一批领导小组,其中包括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该机构的撤销与2006年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的成立,一方面遵循了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国家治理中多元主体共治的转型发展要求。

尽管孔子学院与其它世界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在功能上没有本质差异,但由中国政府部门、中方高校和外方高校等机构共同参与的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体现了一种超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共治”理念,便成为孔子学院发挥全球文化治理功能的组织基础和逻辑起点。这不仅应该成为全球文化治理的中国方案,也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一种实践路径。


经验与挑战并存

首先,孔子学院是非营利性的语言文化教育机构,这就决定了它需要以教育的形式,开展文化交流,实现社会价值。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在重建世界秩序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满希望,教育确实可以在建立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共同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体现的是教育的全球治理功能。当文化和教育相遇,二者的治理功能不再是简单叠加,而是形成了文化教育治理的“双轨模式”。

其次,孔子学院的经验和挑战源于其中外合作形式。中外合作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得大部分孔子学院建设在海外的大学校园,有利于其坚持教育属性,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二是有利于吸收外方办学资源,在中外各方按照协议进行1:1的资源投入基础上,外方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三是中外合作逐渐演化成具有多个中心节点的网络模式,这使得孔子学院不是简单的国际文化交往载体,而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种新形式,具有更坚实的学理基础。诚然,合作的道路也会充满坎坷,互利共赢说易行难,但这是合作治理及其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再次,孔子学院的经验和挑战在于其本土化发展。海外孔子学院建立的实体机构和实体网络,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一个新起点。孔子学院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但是,以问题为导向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正如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的自我调适一样,孔子学院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在进行优化,以利于其更好地本土化发展。在一百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教师队伍、教材系列和教学方法,根据当地需求实现孔子学院特色发展,实施一国一策和一院一策,都有赖于我们对公共品供给的转型,不仅在供给全球公共品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品,还可在供给专业资源的同时,提供更多的资源生产与加工方式。

最后,孔子学院的经验和挑战来自于国内外的支撑体制。就国内的支撑体制而言,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自1987年起以领导小组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的发展方式,从政府角度进行有力推动。孔子学院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获得稳定的实践空间。从某种意义上看,以中外人文交流平台的功能为基础,孔子学院在联结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孔子学院反哺国内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孔子学院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支撑力度。

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在观察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时,对“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印象深刻。在中国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之际,奈斯比特夫妇认为,中国不仅立足于国内发展,同时不断加强与海外特别是亚非拉等各国的联系,建立合作的基础,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寻求和创造发展机遇,这就像一个不断往河里投进石头的过程,能够过河前行并摸索新的路子,可谓“投着石头过河”。十多年来,孔子学院遇到过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国际关系环境、当地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习惯、派出人员管理等等,但中国人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使孔子学院成为全球文化治理的中国方案。


参与全球治理的未来思考

鉴于此,孔子学院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第一,设计基于混合付费模式的全球性或国际性准公共品及其组合,一方面淡化和降低政府参与,另一方面也能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实施的夏令营项目就是一种简单的混合付费,而HSK汉语水平考试就是一种简单的使用者付费。在此基础上,形成混合式的准公共品供给体系。

第二,设计孔子学院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打破民族国家边界,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基于责权利匹配关系的合作治理。

第三,强化国际对国内的反哺,一方面来通过文化对外传播来反哺国内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以非营利组织的身份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改革,以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和力量建设。孔子学院不仅要服务汉语国际教育和多元文化交流,也要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直接贡献,这是孔子学院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参与全球文化治理中毋需回避的话题。

作者:王彦伟(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