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高等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内高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是如何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的,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一、 人才培养层面
因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增强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储备,也需要扩大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培养规模,所以人才培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
国内高校依托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
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校师生赴外交流
一是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清华大学打造了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实践育人,组织上百支学生社会实践支队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该校“丝路新探”等专项支队赴肯尼亚、伊朗、缅甸开展实践,累计参与百余人次。
同时,清华建立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基地,与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近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资企业共建近50项社会实践海外项目,着重引导学生聚焦全球发展与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从课程体系入手,增设“一带一路”专题内容,加强有关“一带一路”经济问题的教学。开设“一带一路”国别调研项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民情、社情。
北京外国语学院依托多语种学科优势,承担“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开发功能,截至2018年,已新增1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
而上海财经大学为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海外学习机会,该校每年约有300余名学生通过3个月以上的项目赴境外交流访学,使得目前已有约30%的应届本科生拥有海外学习(实习)经历。
二是强化本校师生赴外交流力度,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交流访问的渠道。
如华东师范大学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通过10余个交流项目,赴匈牙利、捷克、新加坡等国高校学习。重庆大学与“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40所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累计派出教师460余人次赴外交流。
三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联合培养高端人才。
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统计学专业硕士,开展本硕贯通的“3+1”绿色MBA联合培养项目和“3+2”联合培养项目;
浙江大学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为抓手,打造全球工程教育共同体,促进中国工程技术、工程标准“走出去”;
天津大学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深化工科高校学术交流、创新合作,联盟内各高校联合培养人才;
东华大学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纺织产业培养高层次人才,与联盟高校制定学分互认办法,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
加强来华留学教育,扩大沿线国家留学生规模
一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实施“一带一路”高层次留学和高端培训项目。
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开设“国际金融与区域合作”全英文硕士研究生高端培训项目,2017年以来,共吸引11个国家的30名学生前来就读,2018年,该校又启动留学生全英文公共管理硕士项目,第一届就引来来自“一带一路”沿线5个国家的6名留学生就读。
中国人民大学在丝路学院设置“当代中国研究”项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招收两年制硕士留学生,2018年招收来自沿线近40个国家的78名首批学生;设立“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项目和国际商务硕士项目、新闻骨干人才全英文硕士项目、工商管理全英文本科项目等,每年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北京交通大学“订单式”培养留学生,为东非铁路网建设培养本土化人才,2016—2018年招收肯尼亚学生100名,分三批到校参加铁路相关专业本科学习。同时厚植优势,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为沿线多个国家进行普速客货混行铁路、重载铁路、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培训。
复旦大学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政府和专业人员,提供中国“一带一路”理路理念、规划设计、操作项目、管理经验、资源供给、案例模式等方面的介绍培训。
大连海事大学承办的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4个国家公安部高级执法官员研修班,也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是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
国内高校为此做出了诸多努力,首先,是扩大中国高校在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如清华大学主动发送招生信息,在马来西亚、泰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开展50余场宣讲和交流活动,邀请多位优秀教授巡讲,2018年录取沿线国家本科生、研究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其次,搭建资源保障平台。为吸引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国内高校纷纷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奖学力度。
如重庆大学设立校际交流专项经费,重点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校学习,近5年,共接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588人次,占该校留学生总人数62%。
北京科技大学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项目、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学校国际学生“鼎新奖学金”的作用,丰富学校奖学金体系。
浙江大学建立“一带一路”学院,加大留学生招收力度,推进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联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2018年共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的2920名国际学生在校学习,占该校国际学生总数41.4%。
最后,厚植本校优势。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依托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助力沿线国家汉语教学队伍建设,同时扩大留学生规模,截至目前,已有3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800名留学生到校学习,其中汉语言类专业的学历生达583人。
二、 科学研究层面
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国内高校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这一职能,致力于打造高端智库,搭建对话平台。
打造高端智库
为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高地,各高校整合自身资源,打造“一带一路”高端智库,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有关方面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撑。
例如清华大学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打造行动型、跨学科、专业化智库。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构建的长期跟踪研究,在战略、理论、地区国别、分领域和跨学科等层面开展各类课题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加入“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培育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近10个研究机构。
搭建对话平台
为推动科研创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交流,国内高校积极搭建对话平台。
例如浙江大学举办“海上丝绸之路高端国际论坛”、“中葡海洋论坛”、“海洋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建设“中国—印度尼西亚海洋科学与技术中心”、“中国—印度尼西亚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浙江—马来西亚传统药物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一带一路’经济论坛”、“丝路论坛:一带一路与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新机遇,中俄关系新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发表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清华大学打造“一带一路”大使论坛、专家论坛、高端论坛等特色项目,融汇政府、企业、专家等多方智慧力量。
三、 社会服务层面
强调科技成果转化
国内高校在“一带一路”的挑战与机遇面前,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聚焦解决现实问题,对“一带一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例如清华大学发布涵盖“数字经济”、“冰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专项研究和高校智库研究等多项主题的研究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社科院联合开展“一带一路”农业研究数据库建设,建立“一带一路”宏观经济模型,出版《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定位研究》等4本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报送25篇专家建议。
浙江大学加强医疗援外工作,将先进医疗技术和优秀人才辐射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成功实施印度尼西亚历史上首批5例肝移植手术;出版《“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蓝皮书,为“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提供建议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依托重阳金融研究院连续五年发布“‘一带一路’系列研究报告”,及时梳理、评估“一带一路”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并通过具体国别案例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
四、 文化传承创新层面
国内高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通过创新孔子学院合作机制、依托文化传播深化人文交流等手段,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各国人民文化认同、互学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孔子学院合作机制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合作交流,国内高校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建设,创新孔子学院合作机制。
如上海财经大学与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开设各类汉语课程教学班级112个,注册修读汉语课程人数累计5220人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9场,参与人数累计约7200人次。
重庆大学以孔子学院为纽带,与泰国勿洞市孔子学院共同开展泰国本土汉语教师培训项目和泰国教育工作者访问交流项目,提供文献资源,支持建立图书馆并成立校友会。
兰州大学分别与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语言学院和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合作共建3所孔子学院,扩大了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
西安交通大学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派出管理人员、汉语教师、志愿者共48人,开设汉语教学点29个,年平均教学对象4000余人。
依托文化传播深化人文交流
国内高校依托多种文化传播形式和手段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
如重庆大学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培训项目,同时依托川剧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组建“曲风雅韵”川剧艺术团赴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进行川剧巡演,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跨国文化交流和传播。
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中外学生服饰文化节、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等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
为帮助留学生全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北京交通大学为来华学习及参加培训的学生开设汉语、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方面的课程,并安排留学生入住中国家庭。
五、 国际交流合作层面
创新多元合作机制
国内高校通过双边交流、多边交流等多种方式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元合作机制,与沿线多个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例如清华大学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院校合作作为工作重点,校领导多次带队访问沿线国家,并牵头发起成立“亚洲大学联盟”。
浙江大学已与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35项校际合作协议,华东师范大学则与“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的73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重庆大学开展“一带一路”区域内双边学历学位互认,与泰国高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3+1”学分合作计划,助推认证标准连通。
上海财经大学与新加坡、土耳其、以色列、捷克、波兰等国家十余所高校签署协议,推进学生互换、学分互认。
六、 小结
高校参与并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教育为抓手,增进民心相通和沿线国家人民福祉。
国内高校基于自身优势,采取诸多举措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五大职能”,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所罗列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实践经验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交流。
(作者: 汤纺杰 方略研究院北京研究分站 一读EDU编辑部)
References: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36/201904/t20190426_379708.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35/201904/t20190426_379707.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3165/201812/t20181227_365126.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72/201904/t20190430_380145.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12/201904/t20190430_380143.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69/201904/t20190430_380144.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92/201904/t20190430_380142.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57/201901/t20190129_368364.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68/201901/t20190130_368549.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42/201904/t20190428_379816.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28/201904/t20190424_379288.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37/201901/t20190117_367202.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08/201901/t20190129_368361.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39/201901/t20190123_367882.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20/201901/t20190130_368547.htm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15/201901/t20190118_367322.html
http://brgg.fudan.edu.cn/about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