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陆俭明:“大华语”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字体:     日期:2018/11/23 21:09:56    admin/文    点击:

  近年来,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文越来越多地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语言”,“大华语”的概念逐步形成,怎么看待中文越来越“国际化”的现象?怎么看待海外华文教育?11月17日,第三届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拉开帷幕。本次研讨会以“世界华文教育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为主题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在会上就华文教育现状展开讨论。会后,国际级语言大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陆俭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畅聊“大华语”的那些​事。

 
“大华语”的标准应有“弹性”
 
据国家汉办数据,目前已有531所孔子学院在15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以美国为例,中美有280多个教育合作项目,美国学生来华人数达2.4万。在此背景下,中文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大华语”的概念逐步形成。
 
在《华文教学的发展需要“大华语”这一概念》的主题报告中,陆俭明教授提到,华语在世界各地都产生了许多变体,对这些变体的研究就是“大华语”研究,大华语即以普通话为基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上可以有一定弹性、可以有一定宽容度的全球华人共同语。
 
他特别提到,建立“大华语”规范时要有“弹性”,要“宽容”。“我们不能要求香港人把'公仔面'或'即食面'都叫成'方便面',也不能要求新加坡、马来西亚人把'快熟面'也叫做'方便面'。”陆俭明说,每个华语地区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基础和语言习惯,因此,“大华语”的标准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和宽容度。
 
陆俭明教授也表示,“弹性”具体应该如何理解,“宽容度”应该如何掌握,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上具体该怎么操作,这是目前应用语言学届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华语”建设,是加强文化交流的途径
 
近年来,随着华语的不断普及,一些人对华语的普及抱有疑虑。
 
陆俭明表示,汉语是民族国家意义上的语言学建构,而华语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认同意义上的语言学建构,因此“大华语”概念的建构和推进必然是面向世界上所有的华语地区的。“我们应该积极承认包括北美、欧洲、澳洲和东南亚等等地区华语教学的合理性。”
 
据介绍,陆俭明每年都会到新加坡等华语地区进行考察。他特别提到,中国的海外华语教学关注的是语言本身,而且在推行华语工作的过程中,并不强求华语地区一定按照标准的“中国普通话”进行教授。“我去了很多新加坡的小学,他们的老师教学生念课文,都念成'小鸟儿在唱歌','儿'字既没有读轻声,也没有读儿化,这是不符合汉语标准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强求他们一定改正自己的教法。”
 
陆俭明强调,我们所倡导和推行的“大华语”建设,是一种加强文化交流的途径。他特别提到了《全球华语词典》,这本词典中收录了同一词汇在不同华语地区的不同说法。由此可见,“大华语”概念,既坚持了一定的原则(要求以普通话为标准),又尊重了他人(各华语社区开展)的教育事业,这背后显示出的正是一种让华语超越国家、民族意义之上的、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担当的语言胸怀。
 
“现在全球华语研究正蓬勃发展。全球华语研究必须落实到'华文教学'这一实处。”在会上,陆俭明教授指出了“大华语”建设最终落实的方向。他表示,推进华语教学,不仅需要中国教育界的努力,更需要各个国家和华语地区共同推进。
羊城地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