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孔子学院的发展路径
 
字体:     日期:2019/03/05 14:17:01    admin/文    点击:

(作者:王辉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新使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04年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作为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孔子学院致力于发展中外友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孔子学院的宗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高度契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和联系纽带。
  孔子学院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孔子学院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孔子学院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资源及办学模式来看,主要面临着以下五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世界多极化与文化多样性。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性趋势为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契机,有利于中国文化突破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文化格局,推动中国文化快速走向世界,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共荣。
  二是全球化与信息化。全球化和信息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依存关系更加明显,为孔子学院更便利、更快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孔子学院可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渠道,利用办学资源的全球化流动和配置,形成高效、协同、智能的全球孔子学院网络。
  三是不确定性。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各地,会受到所在国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宗教等突发事件或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影响。各国孔子学院的发展目标、教学活动、师资配备、教材配送等方面均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四是舆论环境复杂化。舆论环境主要是由大众媒体塑造,新媒体的流行使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为遏制中国的发展,个别西方国家频频炮制“中国威胁论”,甚至将中国不断提升的软实力歪曲为“锐实力”,大造舆论。孔子学院正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国外的舆论环境与孔子学院的发展并不总能和谐共处,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国内的高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是办学资源和办学模式的局限性。孔子学院在师资、教材、办学经费等办学资源方面总体不足。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需要遵循《孔子学院章程》的规定,创新发展的空间有待拓展。孔子学院的发展布局及合作办学方的选择受制于其他国家和机构举办意愿和条件的制约,发展中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路径优化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关于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未来孔子学院将打造成集教育合作、文化交流、学术研究、职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中外人文交流基地。
新时代,面对诸多机遇和挑战,孔子学院的转型发展需要在路径选择上进行调整和优化。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转变发展理念,从文化传播走向文化融合。中国文化不能仅仅追求单向对外传播,也要努力实现与他国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融合。文化融合是面对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与文化多样性,应对不利舆论环境的必然选择。中国语言文化要想在国外落地生根,不仅需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融进去。中国文化需要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接地气,扎根基,需要进入学校、社区、企业,植入心灵,融入生活。在文化交流中,既要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彰显中国文化的不同特质,还要尊重并学习他国文化,找到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共性和契合点,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增加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和接受度,减少文化交流中的不适和冲突。
二是转变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在线教学。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在线学习。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促使语言学习方式发生巨大改变。选择学习一门语言,跟这门语言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及学习便利性关系密切。因此,要适应信息化需求,大力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和智慧课堂,打造数字孔子学院、智慧孔子学院,开发面向电脑和手机终端的汉语学习APP应用软件和社交工具,使汉语学习具备随时随地、触手可及、智能交互的特点,满足各国学习者的需求。
三是转变管理方式,从常规管理转向风险管理。孔子学院分布国家的增多,规模的扩大,舆论环境的复杂性,所在国安全风险、法律风险的不确定性等必然导致管理难度的增大。此外,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各地,受到通信、时差、语言等因素的影响,与总部的沟通会出现滞后现象。现在的总部管理模式主要是对常规性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对突发事件、法律风险等管控还难以及时到位,对突发问题的预判和预案不足,快速、高效的响应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孔子学院需要转变管理方式,提高风险管控和处置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孔子学院总部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形成快速处理危机机制,实施扁平化管理,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管控风险。需要加强对各国安全态势、全球语言生态、孔子学院舆论和法律环境等的关注、研究和决策分析。
四是优化运作模式,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孔子学院主要由教育部下设的事业单位——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进行管理。为了使国外能更好理解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减少负面舆论,同时,为了吸纳社会资金,形成多元融资渠道,汇聚建设孔子学院的社会力量,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总部的领导职能,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另一方面,优化运作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将孔子学院真正打造成政府支持,民间运营,服务公共外交的“软平台”。
五是丰富办学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孔子学院的办学主体主要是中外大学,孔子学院作为国外大学的一个附属机构而设立。这种方式比较单一,尚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孔子学院可因地制宜,探索更多元化、更特色化、更高层次的合作模式,可扩大与知名跨国公司、中资企业、当地企业、华人社团、文化交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的合作办学,形成多元化办学主体和孔子学院发展共同体。
六是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孔子学院在短时间内规模迅速扩大,难免会出现快速发展中带来的问题,遇到“成长的烦恼”。孔子学院需要转变增长方式,优先考虑质量和效益,稳定发展速度。大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培养汉语国际教育高端人才。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专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增强他们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他们对孔子学院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扩大本土教师培养培训,提升本土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加大开发本土汉语教材,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文化适应性。
七是优化布局,服务国家外交需求和“一带一路”建设。在与中国建交但还没有孔子学院的国家优先支持设立孔子学院。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尚有部分国家没有建立孔子学院,可在这些国家优先建立孔子学院。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新增孔子学院。在孔子学院发展布局上,需要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区域、经贸等因素。优化布局,合理规划,解决孔子学院发展不平衡或不充分的问题。
八是完善功能,创新发展。孔子学院的主要功能是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现有的教学、考试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孔子学院拓展新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孔子学院可强化研究功能,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和孔子学院布局提供学术支撑和决策参考。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融入当地社区、中外企业的发展中,在服务社区和企业中释放活力。强化国际理解和国际合作功能,全方位、多层次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