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曲莉春 张莉莉:中蒙文化交流的意义、现状及路径研究
 
字体:     日期:2019/04/29 15:35:41    admin/文    点击:

中蒙建交以来,特别是在2014,习近平主席提出把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同蒙古国“草原之路”进行有效对接,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后,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心相通、民意相融的良好环境日趋形成,双边关系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中蒙文化交流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中蒙文化交流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

  蒙古国东、西、南三面与中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710公里,其中有3210公里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与此同时,中蒙两国共有18个边境口岸,主要边境口岸不仅是“一带一路”沿线的自然和经贸通道,也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关口,具有增进中蒙文化交流的天然地缘优势。

  (二)中蒙文化交流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渊源

  内蒙古主体民族蒙古族与蒙古国的蒙古人同宗同族,在人文、历史、语言、习俗方面有着天然的同一性,其相同的族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渗透在两国的历史文化中,也存续在两国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为进一步增进两国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蒙文化交流促进两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对接,是新时期中蒙两国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带动双边文化交流,促进中蒙文化可持续发展。

  (四)中蒙文化交流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一带一路”,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务实推进。二是有利于促进中蒙两国的经贸往来。三是有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中蒙文化交流的现状

  (一)国家战略政策保驾护航

  为进一步促进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以及两国文明的互联互通,中蒙两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和优惠政策。两国政府以官方活动的形式,为中蒙文化交流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新的机遇。

  (二)官方交流活动异彩纷呈

  近年来,中蒙官方文化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各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展示活动,为中蒙文化交流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三)民间文化交流日渐活跃

  民间文化交流是中蒙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呈不断延伸之势。特别是内蒙古民间团体对蒙古国的文化交流互动十分活跃。

  (四)教育合作不断深化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对蒙古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宣布5年内增加1000个国家奖学金留学生名额后, “中国热”“汉语热”在蒙古国持续升温。中国在蒙古国设立了孔子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许多高校采取开放式办学,与蒙古国建立了长效的合作交流机制,并逐年增加留学生的数量。

  (五)媒体交流日益加强

  随着中蒙政治关系不断得到改善,两国媒体间也形成了开放式的、互利合作的良好态势。中蒙两国互办“中蒙新闻论坛”,新闻机构积极开展互派代表团访问、学习经验、联合采访、互换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长短期培训和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六)跨境旅游务实推进

  中蒙两国边境毗邻,具有发展跨境文化旅游的基础与条件,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中蒙两国游客人数的快速增长,说明双方边境旅游务实合作拥有巨大的市场支撑。

  三、中蒙文化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中蒙两国文化交流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文化本位”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中蒙两国文化交流中都存在的“文化中心主义”或“文化本位”思想影响和制约了两国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

  (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少

  中蒙文化交流的各个领域都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民间文化交流不活跃

  近年来,虽然中蒙文化交流逐步进入了政府扶持、民间交流、市场探索的阶段,但政府依然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者,民间组织、文化企业、文化艺术机构等缺乏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大部分活动是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参与,内容缺乏多样性,活动的效果也不明显。

  (四)教育合作缺乏人才支撑

  目前,中蒙两国缺乏既了解两国文化语言特点,又熟悉国际市场并具有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高级人才。中蒙两国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依然不完善,两国对对方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认可度存在差异。

  (五)媒体宣传未形成合力

  目前,中蒙两国媒体的合作,虽然遍及电视、报纸、杂志、网站和客户端等,但合作仅限于新闻采访、联合录制节目、举办论坛等形式,在做具体报道时,两国媒体依然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

  (六)跨境旅游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从中蒙两国旅游环境看,推进跨境旅游合作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一是两国口岸“政策配置”不对称,旅游通关不便利;二是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蒙古国主要交通基础设施还极为落后,旅游出行不畅通;三是推进中蒙边境旅游的区域内都是两国人口较少的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配套的软硬环境建设滞后;四是社会安全环境隐患彼此存在,中蒙民间隔阂仍未消除。

  四、促进中蒙文化交流的对策建议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蒙两国应延续“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抓住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契机,借助两国的传统友谊,发挥“文化先行”的优势,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交流。

  (一)着力提升中蒙文化认同感

  中蒙两国应积极发挥蒙古族等跨境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资源的作用,系牢共有民族文化符号纽带,促进民心相通。把民心相通作为落脚点,增强两国合作共赢的公信力和民意基础。

  (二)深度打造中蒙文化交流品牌

  中蒙两国的文化资源禀赋在国际上已有广泛的认知度,需要继续挖掘草原文化内涵,深度打造共同的草原文化品牌。

  (三)扩大中蒙文化交流的民间主体

  文化交流只有让民众成为主体,才能富有活力、持续发展。中蒙文化交流应注重让民众成为交流对话的主体,实现“民间先行” “以民补官” “以民促官”的目的。

  (四)加强教育合作和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广泛开展校长、教师、学生人文交流。

  (五)务实构建媒体合作路径

  中蒙两国媒体不仅要建设信息共享、稿件版面互换、网站相互链接的稿库,还要建设有能力为双方合作提供务实解决方案和强大智力支持的媒体“人才库”和“智库”,提出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两国应携手探索构建立体多样、手段先进、全业态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致力于打造更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六)完善中蒙跨境文化旅游合作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中蒙边境口岸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到文化设施先行和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加强两国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对接研究,在基础设施建设、出入境便利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跨国游产品开发、旅游区域生态保护、旅游安全管理等方面深化合作,形成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制度机制,并达成共同遵循的政策、制度和法规。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前沿》201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中平/摘)

转载自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