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文化作为软实力,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在,而又不知不觉。文化如空气,身处之中而不觉,受益无需感恩,失之才知珍贵。没有文化,就没有生存,也就没有发展。
优秀文化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包容,兼容,易容,即都能以开放的胸怀不断汲取异质文化的精髓而不断创新、创造、延续自身的文化。孔子学院作为一条条以温暖的文化作轨的“心灵高铁”,已成为中国与世界优秀文化之间双向交流的运输线,也是不同文化交汇、交融、共生、共荣的沃土。
经过十五年的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中国作为孔子学院运输总站的总调度,有责任、也有能力保证条条运输线都通畅、高效,使孔子学院成为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最佳路径,全面推动中国和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多轨多向交流与传播。
目前,虽然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具有短暂时效性的问题也多随着孔子学院体制、机制的日益完善而自动或被动消失,但一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持续性的瓶颈问题至今仍未能有效解决,而这些问题对孔子学院未来发展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意义。为此,着眼于未来的健康发展,孔子学院目前应凝神静气,聚焦关键问题,找准着力点,重点发力,集中攻坚,进一步完善孔子学院的合作机制,明确孔子学院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合理投入资源,确定科学客观的发展步骤,循序渐进实现发展目标。
概括而言,未来孔子学院的发展应围绕十个关键着力点建设,即明确区分两个概念,始终坚持四个原则,坚定实现四个目标。
一.明确区分两个概念
孔子学院的身份属性和社会属性比较特殊:既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名片,又是中外合作创办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汉语教育、文化交流、民间外交、信息互通等多重功能;既是教学实体,又是文化中心,还是面向中外各界开放的“会客厅”;既有愉悦的握手,也有矛盾和冲突,甚至有时冲突还很激烈。为了进一步明晰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定位,必须明确区分两个概念。
1.以教育促进中外合作与人民友谊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的基本功能是汉语教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及中外文化交流,这是孔子学院存在的原理,也是未来发展不可改变的原点。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则是汉语教育。语言是思维工具,交流工具,也是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教育本身也是文化教育。因此,孔子学院未来发展应坚定这一工作中心和重心,无论风吹浪打,这一根基决不能动摇,而且要进一步强化,而文化活动则应服务于汉语教学,并且进一步减少重复性的文化活动,避免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华文化肤浅的印象。只有汉语教育为主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才能“润物细无声”,浸濡四方。
2.以真诚促进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的观点。在很多国家的“有色眼睛”里,孔子学院就是中国,只代表着中国的利益,而且带有一定的威胁性。这是文化交流的常态,对此不必大惊小怪,但也不能消极回避,而是要以真诚之心去老老实实做好孔子学院分内的事,对所在国有益的事。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主导孔子学院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是为了中外文化和谐共存共兴。能否向世界说清楚这个问题,事关孔子学院未来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个重大现实问题,这既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需求,也是世界对孔子学院的主动诉求。只有说清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破解孔子学院谁为,为谁;何为,为何;独行,众行;短行,长行;暂行,久行等等核心问题,才能确保“孔子学院”的方向正确、路线正确、目标准确,既为中国,更为世界,成为人见人爱的“大熊猫”。
二.始终坚持四大原则
孔子学院发展带有鲜明的“供求色彩”,物理空间分布广,外部环境复杂,文化生态不一,舆情多变,动态性因此是其常态,这也导致孔子学院在顶层设计、路径设计、内容供给、质量保障与检测、对话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变数,客观上造成了孔子学院运行在制度引导、机制创新、功能发挥、投入与产出比例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发展瓶颈。但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信息“发射塔”,孔子学院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确保相对固定的频率和波段,这样才能圈粉,拥有固定的听众和观众。为此,应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3.养成“积极”危机意识
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任何发展都是在矛盾中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如“小马过河”,意见蜂起,争议不断,但实际上孔子学院面对的每一次“形象危机”,都可转化为一次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客观正视现实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道交友,以道得助,方法得当,知己知彼,就可以把每次“危机”化解成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犹如以锤击榫,每击入木就深一分,孔子学院融入所在地文化就深一分。如美国一些孔子学院因受到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的影响而关闭,就不应该过多进行负面解读,更不应无限放大。中国办孔子学院是为了文化交流,美国却从政治角度进行主观误读,甚至主导美国媒体和社会进行群体性误读,角度不同,动机不同,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冷处理”,甚至借机推动孔子学院质量检测和评估,将不达标的孔子学院主动关闭,这样就不但能化解美国社会对汉语的客观需求和政府主导的主观误读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获得美国民间对孔子学院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有利于中华文化在美国的深度融入,并举一反三,全面提升全球孔子学院的质量。
4.精准聚焦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孔子学院目前的教育对象多元,形式多样,这对扩大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无疑是有益的,但并不利于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未来孔子学院在此基础上应着眼于提升内涵而更加精准聚焦汉语教育的体系化建构,充分了解所在国、所在地的文化生态和表现形态,以提升受众的文化融入度为导向,精准选择教育内容,深深扎根于异域文化土壤,融入异国风土人情,主动对接所在国教育体系,梳理融入路径,创新传播方法,做到精准传播,精诚传播,协作传播,求同存异,有的放矢,从而无形融入异国风土人情,保证孔子学院的质量和实效。
5.建立双方认可的共赢共生机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化历来崇尚通过“协和万邦”以实现“万国咸宁”,孔子学院就是中间的桥梁,未来应始终坚持推进中外文化和谐相处,睦邻友好,以中国智慧积极提出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以所在国、所在地能理解的形式装中华文化之酒,以本土土壤培育中华文化的种子,并利用在地优势,以真诚、坦诚和工作实效消除孔子学院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遭遇的各种风险,以化解其自身发展中的矛盾,优化文化融合的途径,实现心心相通。在未来,孔子学院仍要坚定文化自信,时刻准备好在风口浪尖站准站稳,细致推理、判断,望闻问切,既有扁鹊之眸,又懂华佗之术,准确把握众脉象下的问题实质,对症下“中国智慧”之良药,既让利,又指路,保证世界文化之林里百花齐放,万木葱茏。
6.培育健全自足的资金支持体系
资金来源问题将成为制约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障碍之一,孔子学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未雨绸缪,自我调整,逐渐从非盈利性文化传播、教育机构转变成自给自足的经营性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分配。目前,可由中国政府主导,协调孔子学院所在地政府,培育时机,一俟成熟,即合作成立以政府为主导、孔子学院为主体、海内外民间资本为主流、孔子学院收入为基础的众筹经费模式,为孔子学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发掘孔子学院自身的产业价值,形成以孔子学院为中心的教育市场,最终形成“市场人才需求—孔子学院人才培养—孔子学院自身发展”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的自给自足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坚定实现四个目标
孔子学院为所在国带去了认识中国的“黄金机遇期”,也为当地的文化、经济生活带去了活力与动力。在未来,孔子学院应在保证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质量的前提下,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成为综合性、开放性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在服务中增值,并如滴水入海,在融入中隐形归宗,成为世界文化之洋中无所不在却又无影无踪的文化成分。为此,应着力实现四个基本目标。
7.融入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
孔子学院的特殊运行方式决定了其海外生存方式必须是差异化生存。孔子学院目前与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仍基本处于隔离状态,身在曹营却未取得曹军正式番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孔子学院的物理发展空间和生理成长环境。“身在罗马,行罗马人之行。”孔子学院既然已经走出去,就要在异域土壤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异域的土壤、气候甚至肥料。也就是说,为了生存,在不改变本质的前提下,孔子学院应该适当调整自己以与异域生存环境相适应、相融合,“上气接下气”,才能尽快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生长环境,快速扎根、繁衍生息,在异域的土壤上开出中国种子繁育出的新型中华之花。
孔子学院要积极主动地与所在国沟通,对所在国的文化肌理和运行机制进行细致、客观的了解、分析和理解,实现与所在国文化的接触、适应、融合,以双方共赢模式,营造孔子学院海外生存、成长与发展的良性环境,争取所在国政策、法律上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舆情、文化差异细致体察,采取差异性策略,在条件成熟的国家,推动孔子学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局部条件成熟的国家,则因地制宜,创办汉语特区、汉语国际社区等,逐步由点到面,星火燎原。同时,还应具体分析孔子学院在不同国家文化生态链中的实际处境,协调好与其他语言文化的共生关系,消解孔子学院在本土化和地方化过程中的各种主观和客观障碍,最终形成中外文化的互利共生状态。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孔子学院只有融入了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才能成为所在国日常生活中日用而不自觉的成分,大音希声,大隐无形,大动无踪。只有这样,孔子学院才能推动中华文化真正做到从“推”到“吸”,从“表”及“里”,从囫囵吞枣到有机消化吸收,从汲取所在国养分到成为所在国土壤的一部分。“草色遥看近却无”,实现了输血到造血转化的孔子学院,将呈现出更加生机勃勃的生命形态。
8.助推实现中华文化不出国门的国际化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过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学”过程。近现代以来,在“救亡启蒙图存”的压力下,古老的中国打开了思想的国门,从世界先进文化中汲取力量,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积弱走向富强。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和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影响,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民族自觉—自新—自强—自信—自尊的跨越,中国综合国力整体提升,世界影响力显著增强,促生了世界范围内的“学中国”热潮。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热”,是在中国百年来“世界热”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当前中国有能力走向世界的背景下,两股热流开始产生对流。多极化时代,多元文化矛盾频发,强大起来的中国有责任、也有使命让世界分享自身的发展成果和发展经验,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初心”、“源动机”。
“如行远,必自迩”。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线窗口,应根据新时代中国发展对世界的需求和世界对新时代中国的需求,以科学精神理解和面对国别差异、文化差异,科学设定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实现和谐共生的路径,推动“中国学”世界逐渐稳步转向世界“学中国”,以中华文化为引水,促使世界优秀文化倒流,走进中国,融入中国,最终不出国门实现中华文化的世界化
9.主动与中国教育体系结合以提升国民跨文化交流素质
孔子学院的一个重要收获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通过孔子学院客观了解了一个基本事实:我们以为中国已经走上世界,而在世界人眼里,中国依然陌生。
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让世界“不知不觉”理解优秀中华文化,最基础、最有效的办法是:提升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素质。
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人。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其中就包括“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孔子学院应以此为机遇,主动与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结合,把所需人才的培养向前延伸,从娃娃抓起,将提升国民素质和跨文化交流意识贯穿教育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并针对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需要专门设计教育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积跬步,汇小流,沉住气,把中国人都培养成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自己视为一枚国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也平易近人,就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之中。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中国人走出国门了,中国文化就从形式到内容都走出去了。因为任何文化都融汇在这种文化所养育的人的血液中,文化养人,人载文化。所以,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起点,仍在国内,重点仍是培养中华文化的载体,即每一个中国人。
10.基于国别文化特色创建差异化的“国别模式”、“地方模式”、“本土模式”
文化越开放,越强大。优秀文化都具有无限开放的可阐释性、包容性,但文化传播同时具有天然的排异性。文化分歧是常态,没有冲突,就实现不了文化的交流。任何文化要在异域生存、生长、开花、结果、繁衍生息,都首先需要生存的环境,而其中的每一种文化形态,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长短、胖瘦,都应该合力维护这个环境,不同文化求同存异,各取所需,各有所依,各有所存,同时又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从而才能共同生长、合作生长,
孔子学院的文化差异性存在环境决定了其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运行方式和传播手段,做到有的放矢,既不能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式地追求大战略、大格局,也不能僵化固持 “以不变应万变”的清高之态,更不能采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花源式”被动策略,而是要主动去“探幽寻微”,以求“曲径通幽”,在差异化中寻找孔子学院与所在国语言文化环境的结合点,以同求同,以同传异,以异容同,形成基于国别文化特色的孔子学院“国别模式”、“地方模式”、“本土模式”。这个过程还可以淡化中国的主导色彩,使孔子学院从中国主导变成与所在国共同主导、中国单向主导变成与所在国多向主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目前对孔子学院的负面舆情,营造更适合孔子学院生存生长发展的本土人文环境,推动孔子学院在所在国全面融入、和谐融合。
孔子学院是中国看世界的眼睛,也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而眼睛则是心灵的窗口。外国看到的一所所孔子学院,就是中国一双双看世界的眼睛。眼里揉不下沙子,孔子学院传播给世界的就是一汪汪纯净的中国智慧之水,温暖之流,坦诚之意。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孔子学院就能定神静心,稳舵行准,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应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复杂形态,以传播方法的多元应对各国文化结构的多元,以不断创新的新技术应对各国不断增加的新需求,以真诚的尊重态度赢得各国真诚的尊重,以良善之心应对万变之势,以自省的心胸容纳各色异见,以积极的行动应对消极的怀疑……在促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存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的世界化!
十五年的海外漂泊与奋斗,孔子学院虽从青涩逐步走向成熟,但仍只是少年。“少年强则国强,” 孔子学院欣逢盛世,“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孔子学院所秉承的“美美与共”之大道,也必将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