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
 
字体:     日期:2018/12/23 14:21:25    admin/文    点击: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转折﹐不仅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展望汉语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年7月19日﹐黑龙江黑河﹐中国老师手把手教俄罗斯学生仿写中国“大篆”文字。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解放思想﹐开疆拓土﹐创建对外汉语教学新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招收外国学生的院校也在不断增加。在王力﹑吕叔湘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共同推动下﹐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宣告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正式创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可以说基本构建完成﹐并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重要进展。

一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在学科理论创新上﹐吕必松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著﹐其中于1978年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理论堪称标志性成果。这一理论就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进行了整体的宏观规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国外语言教学新思想和新理念的引进。这些新思想﹑新理念直接推动了汉语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的创新。在“功能法”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国内学者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刘珣﹑邓恩铭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就是这一教学理念创新带来的成果。此后﹐在语言技能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者们提出了综合教学和分技能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初级汉语课本》《现代汉语教程》等教材就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是“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研制与推广。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成立“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小组”﹐研发标准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考试﹐即“汉语水平考试”(HSK)﹐逐步形成了由低到高的考试系列。HSK考试系列的研制﹐满足了世界上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汉语考试需求﹐通过科学化的测试使汉语考试具有了更高的信度和效度﹐对汉语走向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是对外汉语教学标准和大纲的研制。如《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研制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等。上述系列大纲的推出﹐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017年7月24日﹐江苏镇江﹐英国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中国画团扇。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实事求是﹐立足本体﹐探索体现汉语特点的学科之路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汉语教学界进一步解放思想﹐学术争鸣空前活跃。这一时期﹐出现了多次学术思想大讨论﹐如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属性”和“语言教学属性”的讨论﹐学科性质和内涵的讨论﹐学科理论的讨论﹐以及“字本位”与“词本位”的讨论等。学术争鸣带来了学科的进步。通过大讨论﹐人们逐渐明确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学科属性。90年代的“字本位”和“词本位”教学之争﹐不仅仅是不同教学方法的论争﹐而且也是关涉汉语教学是继续跟随西方语言学理论亦步亦趋﹐还是走一条回归汉语本质和特点的教学路子的根本性问题。这次大讨论体现了汉语教学界对于回归和探索反映汉语自身特点的教学路子的努力和追求﹐使人们深化了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特点和特色的认识﹐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逐渐成熟和学科自信。

3.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战略转型

改革开放与世纪之交的20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汉语大踏步走向世界﹐对外汉语教学也实现了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全方位转型。转型后的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教问题”。为解决“三教问题”﹐2007年﹐国家汉办会聚海内外专家学者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以及《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并付诸实施。汉语国际教育标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的汉语国际传播不仅需要硬实力﹐还要凭借科学的标准来建设语言推广的软实力。因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制定﹐不仅为解决海外教师的培养问题提供了参照标准﹐也为汉语教师培养的本地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学术依据。《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则为海外汉语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汉语国际教育史上﹐特别值得称道的一件大事﹐就是孔子学院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孔子学院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升级的新阶段。孔子学院密切结合当地需求﹐走进海外高校﹐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为当地培养了高质量师资﹐开发了高水平教材﹐为海外的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沟通中外文化和促进贸易交流的重要桥梁。

汉语国际教育的转型﹐推动了学科建设的不断创新。一是学科建设更加贴近服务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汉语国际教育在孔子学院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需求﹐努力为这些国家培养通晓中外语言文化的本地人才。二是汉语国际教育积极参与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科质量﹐努力将汉语国际教育建设成为一流学科。三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创新﹐学科层次不断提升﹐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总之﹐学科建设的进步﹐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也大大提升了自身服务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的能力。

4.把握机遇﹐乘势而为﹐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新发展

在看到繁荣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第一﹐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汉语国际教育无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学科自身建设上﹐都相对滞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这种事业繁荣发展﹑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严重影响着汉语国际教育以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汉语国际教育在学科定位和内涵的认识上一直不够清晰。有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有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语言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也有人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播中国文化。认识上模糊不清﹐学科发展就难免方向不明。

第三﹐孔子学院在“中国威胁论”和“冷战思维”的思潮影响下﹐正面临文化的冲突和挑战。面对这些冲突和挑战﹐学术界还没有贡献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今后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新时代对汉语国际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汉语国际教育如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如何为汉语国际传播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学科支持和服务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为此﹐我们认为﹐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亟须强化学科建设。在学科定位上﹐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继承和转型﹐重构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就是不拘泥于传统学科理论的框式﹐继承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础理论﹐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拓宽学科范围和研究领域﹐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重建。学科的定性﹑定位明确了﹐学科建设才能方向明确﹐健康发展。

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海外教师教育问题﹑汉语通用教材和国别教材问题﹑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问题等﹐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理应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方案和对策﹐为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国家在孔子学院布局上﹐正在调整重发达国家﹑轻发展中国家的格局﹐力求与国家“一带一路”的产业布局进行有效对接。当此之际﹐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学科﹐应当主动作为﹐积极助力孔子学院建设﹐通过汉语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与“一带一路”相关中外企业合作﹐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应用型人才﹐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中进一步彰显自身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以“汉语国际教育”为名称的新学科。这不祗是学科名称的转换﹐也反映了学科内涵的更新和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历经40年的洗礼﹐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态势﹐形势令人鼓舞﹐这一切都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在新时代里﹐汉语国际教育无论是作为事业还是作为学科﹐都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让我们珍惜机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努力把汉语国际教育这项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