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承波(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部副主任﹑研究员)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全球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新变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双一流”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找准新坐标﹐瞄准发展方向﹐科学选择建设路径﹐解决新问题﹐作出新贡献。
一是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根本使命。是否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发达国家都将追求大学卓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确保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双一流”建设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根本使命﹐首先是要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与学校所具有的学术地位相匹配﹐为社会各界培养精英和领袖是一流大学当仁不让的选择。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与康奈尔大学等都是享誉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它们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性的领导者和优秀人才。“双一流”建设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是增强国家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流大学是为了适应本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都为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双一流”建设既要瞄准世界前沿的学科﹐争取有所突破﹐又要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出成果﹐而不单纯是追求排名指标﹑追求在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上发表多少文章。要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既加强对能源﹑环境﹑水资源等传统学科的研究﹐又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新材料﹑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二是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发挥引领作用。“双一流”建设是“突破性工程”﹐同时也被赋予 “引领性工程”“示范性工程”的新使命。即“双一流”建设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目前我国有普通高校2631所﹐其中大量的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地方院校﹐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存在高校内涵发展不充分﹑教育质量下滑﹑支撑国家战略发展能力偏弱等问题。另外﹐我国地域广阔﹐东中西部高校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差异巨大﹐高等教育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校际发展不平衡﹑结构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双一流”建设要积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引领和带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和基础能力建设。“双一流”不同于“211”“985”工程的重要特点是“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支持力度”﹐打破“终身制”﹐避免贴标签﹑身份固化。通过建立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双一流”建设有助于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引领高等教育从一流的大学建设转向一流的体系建设。要看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各有所长﹐都有在各自层次与类型中争创一流的潜质。要坚持统筹兼顾﹑多元发展﹐把“一流”的精神推进到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高校与学科﹐以此引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防止“双一流”的高校和学科成为天马行空的“独行侠”。
三是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国际视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多边主义﹐在世界舞台发挥着更大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双一流”建设要紧紧把握时代主题﹐为推进世界文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综观世界一流大学﹐总是处于世界科研前沿﹐取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如剑桥大学取得了麦克斯韦方程﹑凯恩斯经济理论等重大理论突破﹐麻省理工学院在雷达﹑原子弹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站在科学技术的前端﹐在人类共同面对重大挑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大力开展国际项目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世界一流大学是国际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取得新进展﹐来华留学规模不断扩大﹐办成了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研究机构﹐我国的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也迈出实质性步伐﹐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传播功能进一步拓展。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双一流”建设应以更加开放的心胸和视野﹐建立全球性的发展坐标﹐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