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中文教学”工作坊——云体验与对谈系列第一期活动举办
 
字体:     日期:2020/10/21 10:00:00    薛梦晨,赵玉洁/文    点击:

10月16日下午,“跨文化中文教学”工作坊——云体验与对谈系列(第一期)在线上举办工作坊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学院教授、加拿大中文教师协会会长程龙和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祖晓梅作为对谈主持,邀请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崔永华作为对谈嘉宾,围绕“跨文化中文教学的前沿与趋势”展开讨论,并在对谈结束后开展了中华文化云体验主题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师生及相关领域人员近200人参与本次活动。

崔永华从学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及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演进出发,阐释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由培养“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现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变化与扩展的过程。当代全球交流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对外汉语学界应当更加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育更多的、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于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关系,祖晓梅认为,在后方法时代及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对以往教学目标的排斥,而是与教学目标一同形成重合、叠加关系。基于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态度、知识、解释和关联的技能、发现和交往的能力以及批判文化意识,祖晓梅指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此前“交际能力”这个教学目标的替代,而是有益的补充。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进一步研究应围绕哪些内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崔永华对该问题做出回应,他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文化”概念是指日常生活工作中所涉及的文化,可以将文化视为一个动词。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不仅要了解文化差异,也要学会“做”文化,与学习汉语词汇和语法相同,要认识、理解并熟练运用跨文化交际技能,这也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第二,研制教学大纲,列出汉语跨文化教学内容的条目,使教学有据可依,减少任意性。第三,研究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教学实践。跨文化能力教学与语言能力教学、交际能力教学是一体开展的,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交际知识和文化知识,而是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应的“行为”,获得跨文化能力。

在此基础上,程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语言教学课堂相结合的实践应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他通过2020年出版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书籍,介绍欧美学者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从语言教育到教学实践等多层内容,并呼吁国内学界进行持续关注和研究。祖晓梅对跨文化教学的实践进行了两方面补充,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技能,而不仅是知识的讲授,二是将体验式文化教学作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流方式。她认为,文化是一种行为,学生不仅要拥有得体交往的能力,还要具备说明文化、发现文化的技能。此外,她认为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大多谈重要性,而对于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地,更应该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对谈环节之后,中华文化云体验主题活动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展开。本次活动的文化主题是中国传统服饰、汉字与中国文化。基地的教学部负责人陈鹤龄及授课教师张惠玲、侯金萍介绍了开展体验式文化教学的有关情况,并结合相关文化主题,分享了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开展文化体验教学设计的心得,特别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阐释文化意义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她们阐述了在体验式文化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从体验式教学、语言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内涵挖掘与诠释以及搭建文化平台等四个方面总结了基地开展文化教学的主要思路。

活动最后,结合在场师生的提问,崔永华、祖晓梅和程龙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点和边界汉语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叙事方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进了讨论与回答

跨文化中文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近年来欧美跨文化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和完善,跨文化中文教学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推动学术界对跨文化中文教学的关注,探讨跨文化中文教学的理论前沿和教学实践,在山东大学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端学术讲坛项目的支持下,我校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孔子学院研究中心加拿大中文教师协会联合策划“跨文化中文教学工作坊:云体验与对谈系列”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中文教师参与。该系列活动计划持续开展四期,每期均设置对谈和文化云体验等环节,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以及与在场师生互动来回应跨文化中文教学中受到普遍关切的问题,通过文化云体验课程开展跨文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孔子学院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