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继鸣参加第五届中国跨文化传播论坛并做主旨发言
 
字体:     日期:2019/10/31 09:00:17    赵玉洁/文    点击:

10月25日,由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办的第五届中国跨文化传播论坛在山东新闻大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媒介科学与跨文化创新传播”。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永兵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七十多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宁继鸣教授带领博士团队参加论坛并发言。论坛分主旨发言和分论坛发言两部分。在主旨发言中,宁继鸣的演讲题目为“观念、实践与范式重构:国际传播中的社会组织”,他提出要用国际通用的语言解释中国的实践,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操作层面可复制的传播学理论,形成实践蕴含的价值和理论共识。

他认为,理论假设与社会实践之间一定会存在着某些误差,这些就是张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于某个确定的问题,不同视角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理念;而不同的理念源于不同的观念。作为学者,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讲好故事”,而是更应该总结和提炼出“好故事背后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独立精神、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缺一不可。用国际通用的语言解释中国的实践,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操作层面可复制的传播学理论,形成实践蕴含的价值和理论共识,找到故事背后的智慧和理论支撑,进而探索和建立起一整套一系列国际社会和学界普遍接受和可以理解的,可以在世人面前诠释“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理论方法和话语体系,既是学术追求和精神探索,也是历史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三组分论坛同步召开,围绕“儒学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媒介环境“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进行相关议题的演讲及讨论。

在分论坛一中,王海兰、谢娜的演讲题目为“全球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孔子学院分析”,谢娜作为发言代表提出从全球公共产品视角研究孔子学院的重要意义、孔子学院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判定的四个维度,以及孔子学院对推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创新作用,对深化孔子学院研究具有启示意义。王琦以“美国政策精英对汉语国际传播的认知与评价”为题,指出美国智库与美国国会作为政策精英群体代表,相继发布了三部孔子学院调查报告,对其运行模式、交流项目与传播活动等内容进行了严格审查和监督。认为基于调查报告文本的分析,探究其对孔子学院的认知与评价,对孔子学院及汉语国际传播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分论坛二中,孟昀发表了题为“孔子学院社会身份建构——基于媒介事件的分析视角”的演讲,认为在通过传媒塑造孔子学院身份形象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媒介事件”的作用,积极策划和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事件,讲求叙述方式,构建观众的利益诉求共鸣点,警惕破坏性媒介事件的负面影响,促进构建一个全球认可的孔子学院社会身份与国际形象。

在分论坛三中,徐媛媛的演讲题目为“微信公众号的知识传播研究——以语言类学术公众号为例”,运用清博大数据平台,以语言类学术公众号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平台类别、名称标识、运营主体、微信传播指数、推文频次、推文内容、高阅读量推文等展开分析,尝试描摹当前微信公众号知识传播的总体情况。认为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一种媒介文化,建构了自媒体端知识成产与传播的场域,并对推动专业知识传播向社会化阅读演进产生重要影响。王硕以“我国媒介环境学研究的现状及启示——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为题,以发表于 CSSCI期刊的媒介环境学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从发文量及阶段特征、期刊和机构分布、高发文作者、高被引论文、文献互引网络等方面描述我国媒介环境学研究的现状,并结合论文内容对研究的热点、主题进行归类。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尝试传播学三大学派融合、关注欧洲媒介环境学者的思想、探索媒介环境学理论的“中国化”等几个方面入手,拓展研究思路。

本次论坛中博士研究生的发言受到了来自各界学者和媒体的关注。论坛围绕文化、传播、历史等多个角度对“跨文化传播”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血液,也为更好的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文/赵玉洁,图/薛梦晨、徐媛媛)

 

相关新闻:

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第五届中国跨文化传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