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布鲁塞尔8月21日电 21日晚,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内宾朋满座,喜庆非凡。为欢送2019年比利时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华留学新生,加强与比留华学生校友会的联系,中国驻比使馆举行专场特殊的“寻梦”招待会。比利时法语和弗拉芒语两个语言区教育部门官员、比有关高校的教师、留学新生和比利时留华校友联谊会的代表,及他们的亲属100余人应邀出席了招待会。
曹忠明大使生动地以“梦想”(dream)五个英文字母为引子,从中华文明、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以及人才培养和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性等五个领域,介绍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及文明,诠释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70年来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卓越成就。赢得嘉宾们的热烈掌声。曹大使还现场回答了来宾的提问。
瓦隆-布鲁塞尔大区国际关系总署国际奖学金处处长帕斯卡莉、荷语鲁汶大学汉学系主任钟鸣旦分别致辞。他们勉励奖学金获得者抛弃成见,开拓视野,珍惜在中国留学的机会,多看多听多想,一定能够有所收获,成为比中友好的使者。比利时留华校友联谊会的埃沙布尼和宋英玫曾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他们与赴华新生分享了在华留学的亲身经历和感悟。
比利时新鲁汶大学汉学系中文教师、海外华文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杜晓飞接受记者采访时骄傲地说,三十多年来,她教过的学生已经不计其数。她说,越来越多的比利时青年人学汉语,他们的目光远大,学习汉语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而是通过语言和文字了解中华文化。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潜力和未来,相信中国将在未来的世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的学生郝菲曾在“汉语桥”总决赛上获得特等奖。杜晓飞说,最令她欣慰的是,通过教汉语,学生们喜欢上中华文化,喜欢上中国。看到每年都有一些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华留学,而且这些学生返回比利时后都成为比中乃至欧中友好合作的促进者,更加坚定了她当好汉语教师的信心。

图为杜晓飞老师(右一)与学生们在一起。 刘军摄
一位曾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留学的女士说,在华一年的留学时间非常短暂,却丰富多彩。到了中国之后才发现,她所看到的中国与想象中的中国相去甚远。现实的中国是开放的,现代的,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中国的感觉很安全,很惬意。她在一家美国银行工作,希望将来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业务。
安娜在南京大学学习了一年汉语和外交学,尤其是研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刚刚返回比利时就赶来参加招待会。她说,感谢中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使她能够发现和了解“一个伟大的国家”。她利用节假日在中国各地旅行,感知中国。在华一年,结交了许多中国和外国朋友。这时,站在旁边的安娜的父亲插话道,女儿在华期间,他特意到南京住了三周,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和博物馆,还特意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凭吊,知道了许多过去没有听说过的中国故事,对中国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他说,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全世界都看到中国取得的成就。中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中国在走自己的道路。
记者采访了一对来自弗拉芒语区的银行家父母,他们21岁的女儿即将到厦门大学留学。他们说,女儿第一次到如此遥远的地方,作为父母自然会有些担心。但他们认为,去中国是女儿从小的梦想,现在长大了要出去闯荡,看世界,坚决支持女儿去中国留学的选择,并希望她能够广交朋友,拓展知识面,把“梦想”变成现实。他们说,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完全来自媒体,但他们不会受媒体左右,将利用女儿在厦门大学留学的机会到中国去旅游,亲眼看看中国。
据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教育处郑保国参赞介绍,近年来,比利时学生赴华留学呈现稳步增长势头。截至今年8月中旬,在只有1100万人口的比利时,办理今年赴华留学的比利时学生人数已达416人,其中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有55人。另外,比利时有六所孔子学院,各类汉语教学机构众多。除了高校外,一些比利时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还开设了中文选修课。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比利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随着“ 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合作和人际交流机遇仍将不断增加,懂汉语、懂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将越来越受到青睐。招待会实际上就是一场“交流会”,为来宾们勾画出一幅现实中国的图画。正如一名比利时学生所言,他在华留学期间,不仅父母、兄弟姐妹来中国和她“团聚”,还吸引了一些比利时朋友到中国旅行。一名留学生就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更多的身边人发现中国、了解中国。相信这批比利时新生到中国后,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中国的广阔和美丽,结识热情友好的中国人民,同时把比利时的文化和理念同中国朋友分享。(记者:刘军)